閃光苔蛾

  • 作者 謝伯鴻
  • 日期 2022.01.14

中文名

閃光苔蛾

別名

藍光苔蛾

科名

裳蛾科

學名

Chrysaeglia magnifica (Walker, 1862)

分佈

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生態

-

特徵

  1. 幼蟲蟲體黃白色,密佈黑色縱帶,尤以中間縱帶最寬而明顯。
  2. 幼蟲毛多,具白色長毛,基部具硬毛,毛疣點黃色。
  3. 幼蟲腹足紅色。
  4. 成蟲橘黃色,胸背板左右兩側具藍色斑塊
  5. 上翅具2條橫向藍色斑紋,翅緣具寬藍邊。
  6. 下翅全翅黃色,僅底部翅端具藍暈。

補充

-

自然谷昆蟲相豐富,鱗翅目的蛾蝶類自然也不少。在園區內看見毛毛蟲對工作人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上山一趟身上常常夾帶好幾隻毛毛蟲,自然也就處變不驚了。而自然谷的毛毛蟲中,最常見的前三名莫過於之前自然谷之星介紹過的暗點燈蛾、走路Ω狀的尺蠖蛾以及今天的主角──閃光苔蛾。

遇見毛毛蟲對自然谷工作人員來說是家常便飯,圖為閃光苔蛾幼蟲。圖片來源: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閃光苔蛾成蟲一身橘黃,在停棲的時候上翅交疊,除了胸背板上有兩個長條斑紋,翅上也有兩條深色的大橫斑。這些深色的斑塊在陽光的照射下會顯現出藍綠色的金屬光澤,所以在圖鑑上看似黑色的斑塊才會被形容成藍色或藍綠色。

如果你花時間對照過雄蟲和雌蟲長相,會發現它們雖然色調一樣,但雄雌所展現的氣質卻完全不同:雄蟲翅上深色的比例比較高,翅緣的黑邊也比較寬,看起來十分粗獷;相較之下橘黃色比例較高的雌蟲看起來就秀氣許多。把它們的上下翅都展開,會察覺它們的斑紋都集中在上翅,下翅除了邊緣一點黑暈,其它都是橘黃色的。在停棲的狀況下,下翅根本是被掩蓋不可見的,因此長得再斑斕也無用,不如就素淨一點。

閃光苔蛾通體橘黃色,並帶有藍色光澤的斑紋。圖片來源:Logan Lai(CC BY-NC-ND 2.0)

成蟲夜行且具趨光性,因此比起成蟲,自然谷的同仁們更常見到幼蟲,行走步道常常可以看到它停棲在樹幹上,偶爾表演特技懸絲吊掛於空中。閃光苔蛾幼蟲乍看通體黑色,但仔細一瞧,原來只是身體佈滿黑色的縱紋,而背部正中間的縱紋特別粗,因此看起來黑黑的。

深淺交錯的身體加上兩側密佈的白色長毛,讓整隻蟲看起來好不嚇人!如果順著長毛看向蟲身,會發現這一叢叢的長毛是從體側黃色的疣點長出。不過對比嚇人的身體,腹足紅紅的像是穿著紅色靴子,有一種反差萌的感覺,十分逗趣。

閃光苔蛾紅色的腹足像是套上紅色靴子的小腳,十分逗趣。圖片來源: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閃光苔蛾一身毛茸茸的樣貌,你能想到它以什麼為食嗎?它的幼蟲以苔蘚和地衣為食,初齡階段還會捲葉為巢。我在免費導覽遇到它時,會用手指輕輕撥動它的長毛,讓民眾看它一邊扭動一邊橫移的可愛模樣。其實並不是所有毛毛蟲的毛都會引起過敏或刺激,像閃光苔蛾的長毛就沒有問題,不過若因此用力拍它或企圖摸它的身體,那可就要吃苦頭了。因為長毛的基部還有不少短硬毛,若被刺到會引發疼痛與過敏反應。怪不得我朋友又稱它為「閃電」苔蛾了,因為碰到會像被電到一樣跳起來。

雖然不是所有的毛都會讓人不適,但在野外碰到不認識的毛毛蟲,還是別輕易動手為妙!尤其是長有龐克頭造形,或是身上長滿棘刺的毛毛蟲,它們大多是毒蛾科或刺蛾科的成員,碰到可是會出問題的。

也許很多人不喜歡毛毛蟲,恨不能它們都消失,不過接觸生態久了,就會發現世界上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鱗翅目的昆蟲種類超過15萬,肩負著傳遞植物花粉的大任,更是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倘若所有的毛毛蟲都消失,那必定會發生嚴重的生態浩劫,人類也很有可能無法生存。因此意識到這一點,學習如何與自然環境和平共存,是現代人重要的課題。

毛毛蟲雖看起來嚇人,卻也是維持生態平衝重要的生物。圖片來源: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小知識

鱗翅目昆蟲的腹足
每當介紹昆蟲具有三對腳時,常會有小朋友會好奇的問:「那毛毛蟲呢?」的確,毛毛蟲的身體看起來有很多對腳。以閃光苔蛾為例就有8對:接近頭部有密集而不起眼的3對;長長的身體則分散著4對粗大的腳;接近屁股的地方還有另外1對腳。不過這8對腳中,只有接近頭部的3對才是我們定義昆蟲的「腳」(胸足)。而其它看起來比較明顯的腳則是被稱為腹足(又稱為偽足),是鱗翅目幼蟲為了方便行走或攀附物品而長出的特殊構造。在羽化成蟲後,這些腹足都會消失。

贊助

感謝香港商酩悅軒尼詩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支持自然谷之星專頁建設,在此介紹自然谷可愛的居民們,傳遞珍愛、尊重生命的訊息,給動植物們一個完整的家,許萬物一個生生不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