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與黑枕藍鶲的初次相遇,是在一次新竹市金城湖的賞鳥活動中。那天,我與鳥會的夥伴們沿著湖邊道路緩步而行,耳邊傳來四面八方的鳥鳴聲,有些熟悉,有些則既陌生又新奇。突然,一位鳥友驚呼:「聽!有黑枕藍鶲的叫聲!」對當時還是賞鳥新手的我來說,是個全然陌生的名字。經由其他夥伴的介紹,我才知道,牠是一種會在林間靈活穿梭的「藍色小精靈」。為了親眼目睹牠的身影,我們開始仔細尋找。沒多久,便在約二十公尺外的矮灌木叢中發現了牠。我立刻舉起相機,透過觀景窗看到的是一隻宛如穿著藍染布衣的可愛小鳥,這也難怪牠有著「染布鳥」的別稱。

這隻黑枕藍鶲在枝頭上停留了大約十分鐘,彷彿是在配合導覽老師的講解:「這是隻公鳥,頭後有一塊明顯的黑斑,胸前還有一道黑色橫帶,彷彿戴著帽子與領結的紳士,這是牠與母鳥最大的差異。而那喙上的小鬍子,則是公母鳥都有的特徵,此外,母鳥羽色則偏灰,整體較不鮮艷。至於牠為何停在同一枝頭上,與其覓食方式有關,因其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待在枝頭伺機攔截飛過的昆蟲。」話音剛落,黑枕藍鶲便迅速起飛,準確地捕捉一隻昆蟲,又飛回原來的枝頭,引來一陣驚呼。這精采的瞬間發生得太快,讓我們來不及按下快門。

回到家後,我馬上查找有關黑枕藍鶲的資料。原來,這種鳥在每年3至8月會進入繁殖期,一般會選在樹枝分岔處築巢,並且會就地取材,用草葉、竹葉、細草根與樹皮纖維打造精緻錐狀小巢,再用苔蘚、地衣和蜘蛛網加以補強,這使的巢體色彩多元且豐富。母鳥每次可產下三枚卵,由公母輪流孵蛋與覓食。有趣的是,當公鳥太久未歸,母鳥還會發出叫聲「催促」其回巢。

雛鳥約2至3週後孵化,親鳥們進入忙碌的育雛時光。除了餵食,還要負責丟棄雛鳥的糞囊(真正的把屎把尿),以避免氣味吸引掠食者。牠們會特地將糞囊帶到20公尺外才拋棄,可見其保護雛鳥的用心。雛鳥成長快速,約10天即可離巢,此後便跟著親鳥在枝頭間學習飛行與覓食。其實,觀察黑枕藍鶲育雛的機會相當短暫,巢位往往藏於隱密樹叢之中,因此在觀察時應特別注意,避免干擾親鳥育雛而導致棄巢。

目前正值鳥類繁殖期,時常可見有人在道路、公園或校園中發現尚未發育成熟的雛鳥、幼鳥。若遇見此情況,請遵守「先觀察、後通報」原則。健康的「雛鳥」若找得到原巢,可嘗試將牠放回;健康的「幼鳥」若是學飛中失足,可暫置於較高處,並保持距離觀察,讓親鳥接手照顧。若發現鳥兒受傷,請立即通報當地動保單位或野鳥救傷中心,給予適當協助。讓我們都可以成為野鳥的好鄰居,與其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