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樹蛙

  • 作者 徐尉傑
  • 日期 2025.02.14

中文名

褐樹蛙

別名

壯溪樹蛙

科名

樹蛙科溪樹蛙屬

學名

Buergeria robusta (Boulenger, 1909)

分佈

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的小溪與溪流區域。

生態

平時棲息於溪流附近的樹上或石頭縫中,繁殖期時會遷移到溪流繁殖。

特徵

  1. 為中大型樹蛙,雄蛙體長4至5公分,雌蛙體長可達7公分。
  2. 體色以褐色為主,隨著環境改變體色,有金黃色、灰色及綠褐色。
  3. 吻端到兩眼間有一塊淡色三角形斑。
  4. 兩眼間到背部有一塊深色三角形斑。
  5. 前肢粗壯,有橫帶,指間有微蹼,指端吸盤大且明顯。

補充

首圖攝影:徐尉傑

褐樹蛙在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並不是常見的蛙類(常見的蛙類為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與布氏樹蛙等),通常在連日降雨後,才有機會與牠見上一面,雖然知道不同種的蛙類喜歡的棲息環境大不相同,但在撰寫這篇自然谷之星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褐樹蛙如此特別,這次就來好好認識牠吧!

一隻在水管上的褐樹蛙,趾端上大大的吸盤可以讓自己攀爬在光滑的水管上。(攝影:徐尉傑)

要認識一個全新物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其外觀,對褐樹蛙來說,其外觀最特別的就是頭部的特徵。從吻端到兩眼之間有一塊淡色的三角形斑塊,這是台灣原生種青蛙中獨一無二的特徵。另一個特徵就是其眼睛大且突出,眼睛的虹膜有銀白色及褐色兩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褐樹蛙的體色會隨著環境而變化,從褐色、灰色、綠褐色到金黃色,良好的保護色讓褐樹蛙在環境中更容易隱藏自己,避免被天敵發現。

褐樹蛙的頭部特寫,可以清楚的看到兩眼至吻端的淡色三角形,還有大大的眼睛,以及虹膜的顏色。(攝影:徐尉傑)

每年的6至9月是褐樹蛙的繁殖高峰期,此時雄蛙會移動到溪流的周邊,在水中及岸邊突出的石頭上,是牠們群聚在一起鳴叫的伸展台,用「嘓~嘓~嘎啦嘎嘎啦嘎啦~」的歌聲吸引雌蛙,但其實很容易會被溪流的流水聲給蓋過,所以不常聽到褐樹蛙的叫聲。在溪流環境棲息,是需要具備一些「超能力」的,褐樹蛙的趾端有著大大的吸盤,可以在湍急的溪流中吸附在石頭上,還有大大的趾蹼,可以在溪水中優游自如。另一個「超能力」則表現在雌蛙與雄蛙個體上的不同,雌蛙體型會明顯比雄蛙大得多。最後,雀屏中選的雄蛙會配合雌蛙到緩水區的石頭產卵,產出的卵會黏在溪底的石頭下方,每次約可以產出400顆的卵。經過一段時間孵化後的蝌蚪,會在吸附的緩流區溪底的石頭上。

正在抱接的褐樹蛙,可以比較出雌蛙(下)相較於雄蛙(上)的體型大上許多。(攝影:徐尉傑)

作為「台灣特有種」褐樹蛙,曾經是保育類動物的一員,記得小時候某次暑假結束,聽著朋友分享他去溪裡抓「青蛙」來養的有趣經歷,好奇的詢問:「青蛙」有這麼好抓嗎?沒想到得到的答案是:這些「青蛙」都站在石頭上一動也不動,手伸過去就抓到了,非常容易。當時就好奇到底是什麼「青蛙」這麼好抓,後來此事被學校的自然老師(同時也是訓導主任)聽到後,引起了全校老師的關注,甚至還有警方來關切。藉著撰寫自然谷之星的機會,對褐樹蛙有更多了解後,回想當時朋友抓來養的「青蛙」,想必就是今天的主角「褐樹蛙」了。這個被勾起的回憶,值得發人深省,我們在面對未知的生物或自然界的生命時,都應該要帶著「尊重生命,愛護大自然」的觀念,保持適當的距離觀察牠們。

小知識

為什麼樹蛙可以飛簷走壁?

樹蛙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在趾端有明顯膨大的吸盤,可以爬到牆上甚至樹上(在非繁殖季,許多樹蛙都是在樹上休息的),這也是被稱為「樹蛙」的原因,但在「無尾目」的世界裡擁有吸盤的並不一定是樹蛙科的成員,例如:中國樹蟾與梭德氏赤蛙,都有明顯膨大的吸盤,但不是樹蛙科的成員。究竟是什麼神奇的魔法,讓樹蛙可以像壁虎一樣飛簷走壁呢?樹蛙的吸盤構造,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吸盤上有許多深溝(分別為環溝、側溝、橫溝及縱溝),再利用分泌出的黏液,讓深溝與光滑的表面形成「毛細現象」,沒錯!就是在水杯上可以看到的「毛細現象」。自然界就是這麼神奇,生物為了適應各式各樣的生存環境,發展出獨特的構造與方法,很多甚至是我們仿效的對象,因此維持生物多樣性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贊助

參考資料

網站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褐樹蛙

網站 小蝌蚪的家

文獻 The SEM Comparative Study on Toe Pads among 11 Species of Tree Frogs from Taiwan by Wen-Jay Lee , Chia-Hua Lue , Kuang-Yang 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