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都市的水泥叢林,在自然谷上班想觀察自然生態,有時不需要「走到」戶外,只需探頭望向辦公室的窗外即可。一般晴朗的天氣,時常聽到大冠鷲於高空鳴唱、赤腹松鼠短促的警戒聲、早晨及傍晚紫嘯鶇高頻尖叫聲以及夜間大赤鼯鼠那緊湊的拉鍊聲。聽到這些聲音,往往忍不住拿起相機、手機或望遠鏡一步步往窗戶移動,試著尋找聲音的來源,捕捉牠們的身影。
2019年10月的某一個下午,同事突然聽到窗外有一聲巨響,接著便看到一隻台灣獼猴抓著一顆胡蜂蜂巢並啃食。而窗戶和地上還可以看到幾隻胡蜂,看起來好像剛被打下巢,搖頭晃腦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而肇事獼猴啃沒多久便離開,留下一顆殘破不堪的蜂巢。這是同事們第一次在鹿寮坑目睹台灣獼猴的身影,後來我們也在回收的紅外線攝影機中,發現同年7月曾拍攝到另一隻獼猴的身影。
台灣獼猴普遍分布在全島低至高海拔森林,最高可至海拔3000公尺,是台灣除了人以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一個猴群大多20至30隻獼猴組成,並由一隻公猴擔任猴王,並以其為核心活動,母猴則負責養育幼猴,教導生活技能。台灣獼猴食性相當廣泛,目前已記錄到食用的植物就有85科300種,除此之外也會吃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甚至小型鳥類及鳥蛋。
曾經因棲地破壞以及大量的獵殺、捕捉使台灣獼猴一度頻臨絕種。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頒布施行後,獼猴列入保育名單,其族群才開始逐步恢復。2014年協會剛接任自然谷環境信託的受託人時,曾訪問在地居民是否有猴子的問題,但老人家表示在地已經很久都沒有看過猴子。而2019年兩次的觀察紀錄,雖然看起來似乎是單獨行動的孤猴(從猴王戰敗下的年老公猴),但也曾讓我們懷疑難道有猴群要入住鹿寮坑嗎?不過這個懷疑也因後來沒有再觀察或拍攝到獼猴的身影而漸漸遺忘,直到今年3月紅外線攝影機再次拍到。
看到台灣獼猴再次的出現,心中除了驚喜也因近年來的負面新聞而擔憂若真的有猴群進入社區,不知道會有什麼影響。今年初看到獼猴闖入學校搶奪食物或塑膠袋,有學生為保護手中的食物甚至手持BB槍警戒四周,向外送者取餐的新聞,亦有發生步道上登山客包包遭搶奪或攻擊事件。這一些的新聞,讓台灣獼猴在民眾心中留下「潑猴」的負面觀感,造成許多人猴間的衝突事件。
回想自己幾次在野外與獼猴相遇的情境,多半是看到獼猴正在樹上覓食,猴子發現我看到牠們後,便發出警戒的聲音,接著便頭也不回的離開了。由此看來,猴子看到人是會害怕逃走的。那麼回歸到近幾年看到的人猴衝突事件,是什麼因素造成猴子開始搶奪人們手中的食物呢?
其實猴子本來不知道人類手上有可以吃的食物,但因部分觀光地區在遊客長期的餵食,讓獼猴有了從人類身上拿取食物的經驗後,開始放下戒心靠近人類取食、聽到塑膠袋摩擦的聲音便知道裡面裝有食物,進而衍伸出為了得到食物而搶奪民眾手中的食物和塑膠袋的事件發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曾表示「台灣幾乎各個縣市都有獼猴,但並非每個地區的獼猴都會與人類接觸,也不是每個縣市都有人猴衝突。在沒有餵食問題的區域,獼猴不會出現搶食行為,甚至對人類的食物不感興趣。」
由此因果關係中可以了解獼猴搶食的成因,因此要避免此類情況再發生,必須遏止隨意餵食野生動物,並且將吃剩的食物(果皮、種子)帶回家處理,避免野生動物誤食。尊重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保持人與野生動物的適當距離,讓彼此都能共享台灣美麗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