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德氏遊蛇

  • 作者 羅楷珺
  • 日期 2025.01.17

中文名

梭德氏遊蛇

別名

棕黑腹鏈蛇

科名

黃頷蛇科

學名

Hebius sauteri

分佈

主要分布在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山區。

生態

性情溫順,主要棲息於潮濕環境,常出現在潮溼的草澤、灌叢、樹林邊緣等環境,以蛞蝓、蚯蚓為食。不管白天或是夜裡,都有機會觀察到牠們活動。

特徵

  1. 小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76公分
  2. 背部與腹部顏色成強烈的對比,背部為暗褐色、腹部黃綠色
  3. 背部與腹部交界處有黑斑從頸部延伸至尾端
  4. 上唇鱗片為白色,並有淡色條紋延伸至頸部,頸部有一白色之V型花紋
  5. 以卵生方式生殖

補充

首圖來源:林宗以

嘶~嘶~嘶~蛇年行大運,新的一年以生肖蛇的象徵開啟新的篇章。

梭德氏遊蛇主要分布在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區內,是臺灣的特有種動物,牠們喜歡棲息在潮濕的環境,常出現在潮溼的水坑、灌叢、樹林邊緣、溝渠周遭的落葉堆裡等環境中。自然谷環境信託棲地內組成為次生林環境,鬱密度高濕度也相對較高,是很適合梭德氏遊蛇棲息的環境。與大家熟知的蛇類食性較不同,梭德氏遊蛇的捕食對象大多以小型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蚯蚓、蛞蝓等。梭德氏遊蛇屬於體型較小的蛇類,體長大約60~70公分,身體多為深褐色,脖子後方有白色的V字形花紋,身體兩側有整齊排列的黑點。

身體腹部呈現黃綠色,身體兩側帶有整齊黑色斑紋(圖片來源:林宗以)

大家對於「梭德氏」這個名稱不知道有沒有很熟悉呢?有許多動物的名稱都是以「梭德氏」命名的,例如梭德氏赤蛙、梭德氏草蜥等。梭德(Hans Sauter)於1871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並於1902年來到臺灣,在岡山擔任高中教員,採集椿象、蚜蟲等半翅目昆蟲做成標本研究,隨後受聘於英商德記洋行,離開台灣前往橫濱從事茶葉貿易。

1905年梭德再次來臺,居住於高雄及安平等地,以埔里為基地採集蛾類與蝶類,後續足跡幾乎遍布全島。他將大量的採集標本寄贈或出售給歐美各地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等,各地的研究者整理了得自梭德的標本之後,將這些生長活躍在福爾摩莎的新物種公諸於世,已知總共發表了超過三百篇的文獻。為了紀念梭德採集昆蟲與動物標本的貢獻,數種臺灣的昆蟲與動物以他的名字命名,本篇介紹的梭德氏遊蛇也是其中之一。

同樣也是以梭德氏命名的動物-梭德氏赤蛙(圖片來源:林宗以)

梭德氏遊蛇因為較小的體型與較暗色、深色的體色,讓牠們在野外不太容易被發現、觀察,因此常被觀察到的都是已被路殺個體。目擊記錄少的狀況下,對於梭德氏遊蛇的研究就相對於其他蛇類較少。那該怎麼做才能保護牠們呢?當開車出門遊玩時,在鄉間小路、淺山鄉道小徑時,放慢車速小心行駛,多注意路況避免撞到野生動物,留給牠們一個安全回家的機會!

跑到馬路上剛好被發現的梭德氏遊蛇,過馬路要小心耶!(圖片來源:游佳安)

小知識

半水棲蛇類

臺灣有六種半水棲蛇類,分別為唐水蛇、鉛色水蛇、赤腹游蛇、草花蛇、花浪蛇與白腹游蛇,其中唐水蛇、鉛色水蛇、赤腹游蛇、草花蛇等四種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本篇所介紹的梭德氏遊蛇並非半水棲蛇類,請別被他的名字所誤會了,牠並不是大家口中所熟悉喜歡待在水中的蛇喔!

贊助

參考資料

  1. 臺灣生命大百科-梭德氏遊蛇 https://taieol.tw/pages/218783
  2. 臺灣物種名錄-梭德氏遊蛇 https://taicol.tw/zh-hant/taxon/t0065215
  3. 典藏臺灣-梭德 Hans Sauter 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3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