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嗶嗶嗶嗶嗶嗶~~~~短促而連續的聲音,喜歡自然觀察的人都知道,這是夏夜賞螢時最常聽到的聲音了。若循聲找尋,會發現聲音源自草叢中、樹林裡及竹林內。這個聲音也是自然谷夏季最常聽見的樂曲,在木屋前平台到廚房邊的山坡,從入夜開始此起彼落的合唱到深夜。究竟是何方神聖?就讓我用這次的自然谷之星好好介紹嘍。
面天樹蛙是台灣常見的小型樹蛙,整個春天到夏天都是牠們的繁殖季,4到7月更是達到「群聚」最高峰。曾經在夏夜跟著林宗以大哥進自然谷調查,發現木屋前的披薩平台根本像是夜店現場,近五十隻面天樹蛙齊聚水池邊以及附近堆枯枝的空地,有幾隻甚至爬上覆蓋枯枝的帆布任你拍照,模樣十分可愛。
不過你知道嗎?池邊熱鬧的夜店現場其實是名符其實的戰場,場內雄蛙們相互較勁的意味濃厚,牠們鼓起下巴大大的鳴囊,想盡辦法的增強鳴叫聲以及鳴叫長度以爭取雌蛙的青睞。有學者研究,這些精明的小傢伙甚至會利用地形優勢,以空間產生共鳴,輕鬆增加自己的音量呢!
你也許會好奇,面天樹蛙為什麼要叫「面天」呢?難不成是牠們喜歡仰頭朝天嗎?其實是這樣的,面天樹蛙最早由王慶讓教授於陽明山的面天山區所發現,因此在1987年發表新種時,便以該區域命名。在此之前的好長一段時間,面天樹蛙都被認為是台灣另一種地理分佈、外觀及叫聲都很相似的「艾氏樹蛙」。這兩種蛙類最大的不同在於產卵方式:面天樹蛙一次可產卵100到300顆,牠們喜好把卵產在水池邊的溼泥上,因卵粒被泥土弄髒,看起來就像泡過奶茶的迷你白玉珍珠;而艾氏樹蛙則一次產卵約200顆,雖然卵也像是白玉珍珠,但牠們偏好將卵黏在有積水的竹筒內壁上,而且母蛙還有護卵行為,不時的將水潑在卵上保持溼潤。雖然艾氏樹蛙和面天樹蛙的叫聲都是嗶嗶聲,但仔細比較會發現牠們的聲音有些差異:面天樹蛙的叫聲通常連貫,聲音急促且響亮;相較起來,艾式樹蛙則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慢慢叫。
面天樹蛙及艾氏樹蛙的外觀特徵很像,但身體不會變綠,且叫聲及產卵方式不同,可以此做為辨認。
自然谷的同事們,不時會相約到自家環境友善果園或自然谷進行夜間生態觀察。夜觀最有趣的就是可以看到許多白天不常見的生物,其中包括白天蟄伏的青蛙小伙伴,記得在某次夜觀中,我們在果園發現10種蛙類以及2種蛇類。其中有一隻面天樹蛙不知為何靜靜地趴在地上,不管相機靠得多近也不跳走,讓我們得以留下近距離特寫。看牠用趾間吸盤緊緊吸住地面,下巴微微起伏的樣子,當下同事們都快被牠的萌樣融化了。雖然拍下近距離的特寫影像,不過找出牠的名字可又花了不少工夫,最後是用其兩眼間的橫紋,身上的顆粒突起,以及四肢外側的白色突起確認牠的身份。
回想起來從事生態及環境教育工作,讓我多了很多觀察自然的機會,在一次又一的觀察中,腦中的生物故事也越來越充實。這個「填空」的過程讓我有難以形容的快樂,也許這就是生態觀察迷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