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說,浪漫的顏色是紫色,傳遞的心意是花朵,想將滿載的浪漫心送給心儀的她,想必紫色薰衣草是您不錯的選擇。除了薰衣草,你知道早在1911年,日本人為觀賞用途,為台灣引進了浪漫的紫色花朵,但它並不是薰衣草,而是紫花藿香薊!如今,紫花藿香薊遍佈全台,適應新家園的氣候及地理條件,成為常見的外來入侵種。
紫花藿香薊雖然不及薰衣草那樣芬芳迷人,但將它葉子輕輕揉捻後,也會有特殊氣味,喜歡它的人會認為味道像是「藿香」,而「藿香」這個詞,一般是指唇形科(Labiatae)的幾類植物,例如藿香屬(Agastache)的茴藿香、刺蕊草屬(Pogostemon)的廣藿香、馬刺花屬 (Plectranthus)的到手香等,這些有特殊氣味的植物,都有藿香一詞的稱呼;而不喜歡紫花藿香薊氣味的人則覺得它很臭,所以也有「臭草仔」的別稱,香臭之別見仁見智。而紫花藿香薊容易出現在低海拔的路邊、水溝邊、荒地、休耕地,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從零星幾株到滿地花海,想一親芳澤可以就近觀察。
通常說的紫色花其實是由許多管狀花集中而成的紫色頭狀花序。
紫花藿香薊,原產地是墨西哥熱帶低海拔的植物,屬於一年生植物。全年都能開花,但夏季較少,花期盛開在九月至隔年五月,每株可有五至十五個紫色頭狀花序。由於適應力、繁殖力強,壓迫其他原生植物生長,能夠在野外快速蔓延,在荒地甚至能夠看到整片紫色花海。
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在台灣,紫花藿香薊有另外兩種植物與它非常相似,其一是同為菊科藿香薊屬的白花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L),原產地是熱帶美洲。紫花藿香薊與白花藿香薊外觀上難以分辨,只有在開花時才能容易辨識出兩者差異;而且白花藿香薊與紫花藿香薊棲地重疊,但喜好略有不同,紫花藿香薊喜歡較肥沃且潮濕的土壤,白花藿香薊則偏好充足日照、乾燥、土壤貧脊的地方。棲地重疊的它們,許多人有觀察到疑似兩種藿香薊雜交的植株。
疑似為紫花藿香薊及白花藿香薊之間的雜交物種。
另一種是菊科貓腥草屬的貓腥草(Praxelis clematidea R. M. King & H. Rob.),原產地是南美洲。在夏季,紫花藿香薊鮮少開花,生長勢較弱,而貓腥草,是多年生,有很長開花期,導致近年野外的貓腥草有明顯壓迫紫花藿香薊的趨勢。然而貓腥草棲地與紫花藿香薊重疊,同樣也是紫花,容易讓一般人將貓腥草誤認成紫花藿香薊,但兩者在花序的特徵、形狀有所不同,仔細觀察葉形與果實也能發現其明顯差異,如果在野外發現紫色的花朵,先別認為這是紫花藿香薊,為了讓讀者容易辨識兩者,整理成以下圖表。
紫花藿香薊雖然有些可愛之處,但外來入侵種擴張的情況下,農民總是第一線面對這些生物引發的問題。根據農業改良場的刊物與相關研究指出,紫花藿香薊會分泌出一些代謝物質,透過根莖系統影響其他植物的種子,使其難以發芽;而葉子會分泌一些揮發性物質,影響植物幼苗生長。若在農地內,族群密度高的紫花藿香薊,則會影響作物生長及產量。因此,無論紫花藿香薊、貓腥草或是其他非原生物種,即便再怎麼美麗可愛,引入當地前必須相加評估,避免族群逸散野外,造成原生物種的減少、影響作物的產量與品質,造成未來難以預見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