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葉鐵線蕨

  • 作者 呂芷涵
  • 日期 2025.07.22

中文名

扇葉鐵線蕨

別名

-

科名

鳳尾蕨科

學名

Adiantum flabellulatum L.

分佈

台灣低海拔森林、日本南部、中國西南部、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等地

生態

生長於低海拔的熱帶闊葉林、亞熱帶闊葉林,山坡地的林內或是林緣常見,生長在土地上居多

特徵

  1. 莖短直立狀或斜生,被黃褐色線形至披針形鱗片,葉叢生。
  2. 葉柄長10~20公分,呈現亮黑色,表面有凹溝,且溝內有毛。
  3. 葉片長寬相近,約10至25公分。
  4. 葉軸表面密被毛,二至三回二叉分支,最終形成掌狀複葉的模樣。
  5. 假孢膜半圓形至長橢圓形,每一末回小羽片通常多枚。

補充

首圖攝影:呂芷涵

在你的印象裡,蕨類的葉子是什麼顏色?青綠、抹茶綠或墨水般的深綠?總之,都是綠色系的對吧!但今天要介紹給你的,可是擁有粉紅色葉子的夢幻蕨類—扇葉鐵線蕨!

扇葉鐵線蕨粉紅色的嫩葉,真的好美~(攝影:呂芷涵)

想認識蕨類,首先可以觀察它的葉子。葉子的形狀千變萬化,有的長得像羽毛,有的像手掌,甚至是細長如絲線。接著,我們可以翻到背面尋找孢子囊群,觀察是否有孢膜,以及形狀為何,這是蕨類辨識的重要特徵。例如長在樹幹上的伏石蕨,孢子囊群呈線型,沒有孢膜。爬郊山常看見的腎蕨,孢膜的形狀和腎臟非常相似,因此得名腎蕨。今天的主角扇葉鐵線蕨,可是擁有特殊的「假孢膜」!為什麼說它「假」?因為我們說的孢膜,是葉表細胞發育而成的另一個構造,可以想像成多長出一個小蓋子,去保護裡面的孢子囊群;但假孢膜只是既有的葉子邊緣捲起來,把孢子囊群給包住而已。

羽片邊緣,咖啡色的長橢圓形,就是扇葉鐵線蕨的假孢膜。可以看到有些已經裂開了呢。(攝影:呂芷涵)

蕨類的孢子囊群和孢膜,形狀十分多樣,長條形、圓形或線形;魚鱗狀、口袋型、管狀或盾狀……等等,一時表列不完。這讓我回想起,第一次見到扇葉鐵線蕨,是在鹿寮坑內的某條山徑。當時我和社區大哥們一起在野外學習觀察蕨類,看到暈頭轉向,因為蕨類們實在長得太像啦!果然「蕨類蕨類,讓人覺得好累。」可是,換個角度想,正是這種令人眼花撩亂的多樣性,才讓台灣獲得蕨類王國的名號喔。

扇葉鐵線蕨喜歡生長在林下的遮蔭處,俯視觀察,可以發現它的形狀就像張開的手掌。蹲下去看,每片羽片(註:參考下方的小知識)的形狀像一把把整齊排列的小扇子;若你再更~仔細端詳,就能看見小扇子上面遍布細小的葉脈。

每片小小的扇形「葉子」稱為「羽片」,上面可以看見細細的葉脈。(攝影:呂芷涵)

介紹完「扇葉」,接著換「鐵線」。扇葉鐵線蕨的葉柄纖細且呈深黑色,和鐵線很像吧!除此之外,扇葉鐵線蕨的葉子,會隨著成熟度有不同的顏色變化。嫩葉是粉紅色,逐漸成熟轉為青草綠,最後變成深綠色的成熟葉。

亮黑色的葉柄(攝影:呂芷涵)

根據國立科博館的網站資料,扇葉鐵線蕨喜歡酸性的環境。所以如果你想在野外尋找它們美麗的芳蹤,不妨從腐植質多的地方開始找,或是有紅土的地點著手。扇葉鐵線蕨還有一個有趣的特性,它的葉片遇水之後,不會濕,水珠會咻地滾下去,很特別吧!這是從它的學名得到的小知識。扇葉鐵線蕨的學名叫做Adiantum flabellulatum。Adiantum指的是鐵線蕨屬,源於希臘語adiantos,意思為「unwetted不濕潤的」,葉片具有不沾水的能力。同樣有這個屬名的蕨類,都有這個特性,下次你不妨親自滴水試試看。

葉子顏色多變的扇葉鐵線蕨,嫩綠、淺粉紅與深綠色都有。(攝影:呂芷涵)

小知識

羽片、複葉、小葉?

羽片:蕨類植物的葉片邊緣大多有分裂,分裂方式大致可分為二叉、三叉、掌狀及羽狀分裂。每個葉片裡面的小小分裂部分稱為羽片。以本篇的扇葉鐵線蕨為例,你可以說,它葉片的形狀像手掌,羽片的形狀像扇子。

複葉與小葉:一葉柄(通俗常說的「梗」)上長了兩片以上的葉子,這些葉子長在葉軸(梗上方比較細的部分)上,稱為小葉。小葉的基部沒有腋芽(常說的芽點)或托葉(超小的那片葉子),如果你把小葉拔掉,同個位置不會再長出新葉,因為它沒有腋芽,沒辦法再發芽。只有複葉的葉柄基部,有腋芽或托葉,這裡才能再長出新葉。

贊助

參考資料

書籍 郭城孟。蕨類觀察圖鑑。遠流出版。2021年7月。

網站 農情月刊第173期-臺灣原生蕨類-扇葉鐵線蕨簡介

網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