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

  • 作者 吳佳奇
  • 日期 2015.08.19

中文名

穿山甲

別名

臺灣鯪鯉

科名

穿山甲科

學名

Manis pentadactyla

分佈

台灣各山區從低海拔地區到2000公尺高山皆有分佈,最常出現在海拔500公尺左右。

生態

-

特徵

  1. 全身大部分覆蓋著暗褐色、呈半透明狀的鱗甲。
  2. 動作遲緩、個性羞怯是穿山甲的寫照,平常活動都是一付慢吞吞的樣子。
  3. 具有尖狹頭部,及口內具有條狀的長舌。
  4. 舌頭表面有具黏性的唾液,可以沾黏螞蟻送入口中。

補充

-

我挖我挖我挖挖挖,這是之前在自然谷拍攝到的穿山甲影片,影片中的穿山甲似乎完全不覺得身後的光影會礙到他,自顧自的找尋美味的食物–螞蟻。最近不知為什麼,住的地方天天有螞蟻出現,煩惱如我,突然好希望家裡有隻穿山甲,幫我吃掉這些螞蟻大軍吧!! (誤)

全世界的穿山甲有8種,4種在亞洲,4種在非洲。而台灣的穿山甲只有一種,牠最大的特徵是除了腹部外,全身皆佈滿鱗片,因此以前又稱作台灣鯪鯉(台語音是ㄌㄚˊㄌㄧˋ),因為看起來就像是一隻有四隻腳的鯉魚一樣。

自古以來,漢人就嗜吃穿山甲,將其視為珍野味美食外,也將牠身上的盔甲鱗片入藥使用。在日治時代,台灣將穿山甲皮製成皮包、皮鞋與皮帶的技術發展越來越好,穿山甲不只可以吃;還可以製成產品,可以說是全身上下都具有「利用」的價值,因此也誘使很多人加入獵捕行列。而穿山甲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捲曲起來,就像一顆大毬果一樣,藉由堅硬鱗片的保護自己,讓其他生物無法攻擊牠;但此舉遇到人類就慘了,因為剛好被獵人拎起來放進布袋內,成為宰殺買賣的動物…

到了民國四十年到六十年間,由於台灣皮革的加工產業非常興盛,每年穿山甲皮革需求量甚至高達6萬隻。當時工人每個月的薪水也不過兩、三百元,但一隻穿山甲在市面上卻可賣上一千多元,因此,抓到一隻穿山甲相當於好幾個月的薪水,難怪有獵人甚至形容:「那陣子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在抓穿山甲。」除此之外,早期有些中藥如通乳丸等,也會直接將穿山甲的鱗片磨成粉,甚至連包裝上都會畫上穿山甲的圖片;如此經年累月的大量獵捕,使得現在台灣穿山甲數量急遽下降。也有科學家指出,亞洲的穿山甲未來可能將於20年內滅絕!因此,IUCN正在審慎評估穿山甲的保育情形。2016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更將穿山甲物種從附錄II提升至附錄I,從而禁止穿山甲的一切國際商業貿易。

雖然在閩南、客家或是原住民的禁忌裡,都有「抓穿山甲的人會倒楣」的說法,但隨著社會的日趨貪婪、笑貧不笑娼,捕捉穿山甲的人也發展出一套破解這些禁忌的做法,例如在抓穿山甲之前,先祭拜土地公與山神,祈求神明的原諒。穿山甲是胎生動物,每年僅產一子,族群增長速度本就緩慢,加上早些時候的大量捕抓、棲地破壞,還有農藥噴灑使得螞蟻數量銳減等因素,讓台灣的穿山甲因而瀕臨絕種的危機。所幸政府終於在民國六十一年頒布禁獵令,經過這四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穿山甲的生存危機才算是暫時解除。近年來,也許因為保育風氣較盛,現在如果在路邊看到受傷的穿山甲,大家開始會撿起來送到專責機構或者通報。

穿山甲為台灣特有亞種。所謂「特有亞種」,指的是一生物能在其他地區找到符合同種定義的生物,但因為環境與棲息地的不同,其習性或型態已趨異演化得與其親族不同,但尚未獨立成種的生物。穿山甲與台灣本島的自然生態體系及台灣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獵捕的因素外,不論是人口增加或工商業發展,皆需大量開墾土地,也因此不斷的侵犯到穿山甲的棲息地,穿山甲的家園因而逐漸消失與破碎,並重重威脅到牠們的生存。若能獲得合理的保護,則將永遠存在;反之,若其一旦在台灣滅絕,也將永遠自地球上消失。我們希望能努力保護這片自然生態環境,也同時提供了穿山甲一個良好的棲息環境,讓野生動物都能在這裡能夠順利的生活並繁衍下去。

小知識

穿山甲的英文名稱

穿山甲的英文名稱源自於馬來西亞,文字意為可捲成球狀的動物,當牠休息或躲避敵人的時候,便會捲成一團,將頭抱在中間,因此「滾開」是極好的方式,所以穿山甲喜歡在坡地活動,遇到敵人時可以一滾了之。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