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

  • 作者 呂芷涵
  • 日期 2023.01.30

中文名

火炭母草

別名

冷飯藤、剩飯藤、清飯藤、紅骨冷飯藤、火炭蓼、賊骨草、烏炭子、川七

科名

蓼科

學名

Persicaria chinensis

分佈

中國、印尼、日本及菲律賓。台灣則廣泛分布於中低海拔區,2500公尺以下皆可見

生態

較潮溼的向陽山坡地、林蔭處、河邊、田野、路旁皆可找到其蹤跡

特徵

  1. 株高50~80公分,全株無毛,分枝有稜。
  2. 莖多分支,可長達數公尺。
  3. 葉卵狀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葉長3~8公分,寬2~5公分;葉面具斑紋。
  4. 托葉鞘管狀,斜截形,無緣毛。
  5. 春或秋季開白色或粉色花,頂生,花穗數個,球形,10~12朵密生,雄蕊8,花柱3。
  6. 花被於花後變成藍黑色肉質狀,外圍透明狀。

補充

-

不起眼的路邊,雜草蔓生的荒地,都有機會找到火炭母草。紫紅色嫩莖,葉面上的V字型斑塊,都是它明顯的特徵。火炭母草是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可蔓延達數公尺,常在地面匍匐生長或攀附其他植物,通常以群落方式出現。它有近30個俗名,其中較常聽到的是冷飯藤、清飯藤或剩飯藤。為什麼名字裡面都有飯呢?原來是火炭母草的點點白色小花,遠看像是黏在枝條上的米飯,或是不小心傾倒在地上的點點飯粒,因而得名。

火炭母草部分葉子的葉面具有V形斑塊
你覺得像飯粒嗎?我倒覺得更像流星錘呢!

火炭母草全株可食,是民間著名的草藥。取根部和雞肉或豬肉烹煮燉湯,是民間常使用的轉骨藥方;將葉片煎煮、搗汁,則被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緩解發燒或腹瀉等症狀。火炭母草除了被當作藥材,帶酸的味道,也是獨具風味的野菜,更是野外救荒的良好食材。取火炭母草的嫩莖及葉,煮茶、煎蛋或炒等烹調方式都適合,若想去除酸味,可先川燙後再行料理。成熟的黑色果實,外圍呈現半透明狀,小巧可口,嘗起來有股淡淡的酸澀味。在過去食物匱乏的年代,出外放牧或務農時,只要看到火炭母草,就代表有零嘴可以享用,不妨詢問家中長輩有沒有這樣的兒時記憶。除了直接吃,果實亦可和生米一起烹煮,味道清香甘甜,頗具滋味。

黑色果實很像小巧可口的莓果

被稱作野菜的植物,和市面上常見的蔬菜相比,風味較為特殊,吃起來帶著一股「草味」,或是味道酸澀,甚至略苦,讓不少人卻步。但近年來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頻傳,氣候條件改變,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關注起野菜。它們生命力旺盛,對於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強,不需要悉心照顧即可收成,被看作未來餐桌上的新選擇。而且,有的野菜更是蘊含著超乎想像的營養價值。以今天介紹的火炭母草為例,根據花蓮農改場2020年發布的研究彙報《宜花地區野菜資源盤點與營養價值初探》指出,火炭母草的維生素C含量是檸檬汁的5倍;蛋白質含量和一般蔬菜相比,也在平均值之上;葉黃素含量更是高於一般常食用的綠色蔬菜,很驚人吧!

台灣野菜種類繁多,像是阿美族就有悠久的野菜採集文化,食用的野菜種類多達200種,取用的部位包括根、莖、花、葉、果等,只要可食用的部分都不會浪費。種類從常見的昭和草、掛著黑色果實的光果龍葵、隨處可見的大花咸豐草等,到最具代表性的「十心菜」,取植物嫩莖未纖維化的部分食用,包括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台灣海棗心。只要懂得處理方式和烹調方法,野菜其實別有一番滋味!若有機會在市場的攤販看到野菜,不妨嘗試看看。若想體驗野外採摘的樂趣,務必確認該土地的使用狀況,例如周邊是否有噴灑除草劑、農藥或其他汙染源存在,再行取用以確保自身安全。

葉面下可是很熱鬧的呢!

除了人類會食用野菜,別忘了這些植物也是許多野生物的食物和棲息地。本篇的主角火炭母草就是紅邊黃小灰蝶幼蟲的食草,雌蝶會將卵產在火炭母草的葉下表面,待幼蟲孵化,即可大快朵頤。當我正翻著葉子尋找幼蟲的蹤影時,才剛蹲下來,就看到葉尖上有隻葉蜂駐足。再往旁邊翻找,則看到一隻蜘蛛和瓢蟲躲在葉柄之間。親近自然沒有想像中困難,走在路上如果看到火炭母草,不妨停下來仔細觀察,或許意想不到的驚喜等你去挖掘。

小知識

食草/寄主植物

多數蝴蝶幼蟲有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葉片、嫩芽、花、果實等為食,這類被取食的植物稱作食草或寄主植物。雌蝶透過視覺和嗅覺尋找適合的食草,並且精準地將卵下在幼蟲會取食的部位,以利幼蟲孵化後可立即食用。此外,蝴蝶對於食草有專一性,只取一種或數種特定植物為食。例如文中提到的紅邊黃小灰蝶,目前已知的食草僅有火炭母草,如果火炭母草消失,也將連帶影響紅邊黃小灰蝶生存。

贊助

感謝  支持「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的棲地調查計畫,讓更多人認識淺山環境的生態珍寶。

參考資料

書籍:鐘詩文(2018)。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五卷。貓頭鷹出版社。
書籍:林柏、林有義(2008)。蝴蝶食草圖鑑。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書籍:李幸祥(2020)。台灣傳統青草茶植物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文獻:游之穎、詹庭筑、張育森、吳婉貞、楊瑞玉、廖婉蓁、全中和(2020)。宜花地區野菜資源盤點與營養價值初探。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