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參

  • 作者 郭茱力
  • 日期 2022.05.14

中文名

土人參

別名

櫨蘭、假人參、參草、土高麗參、煮飯花、土高麗、水人參、參仔葉

科名

土人參科

學名

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

分佈

熱帶美洲、中西部非洲、亞洲

生態

全島低海拔田野、路邊、牆腳石旁、山坡溝邊等陰濕處。除了冬季最冷的一、兩個月外,其餘時間都可以採集到,如果為採食使用,則以初夏新苗茁壯或新葉長出時最佳。

特徵

  1. 多年生草本,株高可達60公分。
  2. 莖直立,基部多分枝。
  3. 單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7公分,寬2-3.5公分,先端銳尖或鈍圓,基部漸狹。
  4.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細長。
  5. 花瓣紫紅色,5片;雄蕊多數。
  6. 蒴果熟時灰褐色,球形;種子黑色,扁圓形。

補充

-

春天百花齊放,家附近的野花通常是醒目的黃白小花,像是蒲公英、黃鵪菜,咸豐草⋯⋯等等,通常若是需要昆蟲幫忙授粉的花,會因每種昆蟲視覺的條件不同,演化成吸引昆蟲造訪的顏色。

看到滿路的小黃花,也就不難聯想到是為了吸引到喜歡黃白花的蟻、蠅、甲蟲等昆蟲的青睞了吧。因此,在萬黃叢中伸長著脖子,小巧可愛的淡紫紅花旋即捕獲了我的目光!原來它叫土人參,又叫「假」人參。但其實說人家「假」也是人類主觀的定義,是因為它的根莖長的像人參。自然谷的夥伴有把根挖起來切片,還真的有人參味!

但我寧願記下屬於它獨一無二的名字——「櫨蘭」,雖然名字有「蘭」,因為它是土人參屬;而蘭花是蕙蘭屬⋯⋯如果真要從它的名字連結植株的特徵,「櫨」(發音:蘆)這個字絕對是關鍵!「櫨」的說文解字是:「架在柱上以支撐屋梁的方木」的意思,而櫨蘭的莖質地真的既堅韌又具有彈性,一枝枝襯托著紅紫圓錐狀的小花,氣質清新脫俗。

搖曳迷人的櫨蘭花梗(左)。其肉質狀的莖葉(右)柔軟多汁,質地就像是落葵(皇宮菜)但薄瘦了些。攝影:郭茱力

再說陪襯紅花的綠葉,可以說相當接地氣!肉質狀的莖葉柔軟多汁,質地就像是落葵(皇宮菜)但薄瘦了些,氣味也很相近,帶有一點點鹼味,當然,吃起來也有野菜苦澀的特質,不過以台式風味加薑清炒,氣味依舊迷人。會這麼說是因為我撿回了路邊野花當成家花照顧,經過了一個冬天,最近紅花綠葉大爆發,終於可以加菜了!

愛吃的我還特地去查了一下原產地南美洲或非洲有沒有用它入菜,竟發現1萬1817公里外的西非國家——奈及利亞(Nigeria),有用棱軸土人參(waterleaf,學名:Talinum fruticosum做成一道菜名為GBURE的牛肉湯。雖然棱軸土人參跟本文介紹的土人參同屬不同種,但似乎也是可以依樣畫葫蘆呢。

你看看,這一株野花當年從熱帶美洲漂洋過海來台灣,就地適應,成為了既可賞玩又可食用的存在,不也是一種族群融合的美好際遇嗎?還有還有,櫨蘭有個別名叫煮飯花。剛看到覺得奇怪,煮飯花?不是胭脂花嗎?實際觀察才發現,原來櫨蘭跟其他煮飯花一樣,通常都是下午4點左右開花。我已經把櫨蘭花插在瓶器中,打算擺在廚房裡,提醒著時常發懶怠惰煮飯的我。

左圖是下午1點左右看到的櫨蘭,此時的花苞微微打開,有部分還是緊閉的。右圖則是在下午4點左右盛開的櫨蘭,提醒著我該煮飯啦。攝影:郭茱力

小知識

林奈的花鐘:花兒報時器

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Carl von Linné)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他早在1748年就發現並開發了花鐘。他發現,不同的花可以依照不同的開花習慣,分成三大類:一種是「大氣花」,開花與否受天氣條件的影響;一種是「熱帶花」,開花的時間決定於光照時間的長短;最後一種是「定時花」,每天在固定時間開花,不受晝夜長短的影響。

就筆者的觀察,土人參應屬於「定時花」。但其實植物的開花時間,可能受到很多不同的原因影響。例如有些是因為白天的蟲害多,在夜晚開花比較「安全」;有些則是因為白天開花的植物種類太多,改到晚上開花,競爭者會比較少,因此晚上開花也可說是自然選擇和植物進化的結果。

贊助

感謝行政院環保署補助刊登。

參考資料

文獻  葉文斌、曾喜育、林宗岐(2017)。雪見地區植物物候及昆蟲相消長關係調查暨解說出版品編彙成果報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

文獻  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台灣北部地區歸化植物圖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網站  Linnaeus’s flower clock

網站  WATERLEAF SOUP RECI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