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精心布置的休閒農場截然不同,各種植物在自然谷步道上恣意生長,看似混亂卻有一些秩序——在日照條件、溫濕度相近的區域,可以找到相似的植物族群。本篇要介紹的「穿鞘花」即是自然谷中相當常見、又具特色的一種。
穿鞘花的名字來自於外觀:它在葉片基部形成「鞘」,完整包覆在主莖上,看起來像是主莖穿鞘而過,命名方式非常直白。穿鞘花的葉子生長在莖的上半部,鞘的基部像是莖上生節,是它的花、果實著生的區域。穿鞘花的花序為聚繖花序,由許多朵花集中生長在同一處,看起來像球狀捧花。但最為醒目的部分其實是肉質的萼片,也就是包在花瓣以外的構造。它的萼片保持常綠,直到果實成熟後仍不凋萎。
穿鞘花是具有平行脈的單子葉植物,從外觀上來看,和自然谷常見的兩種薑科植物野薑花和三奈有些相似之處,所以也被稱為「穿鞘薑」。但它可沒有薑科植物帶有香氣的地下莖,分類上屬於鴨跖草科。另一種跟它較為親近、常被混淆的植物則是杜若,在自然谷也有許多穩定的族群。
穿鞘花的植株不小,外表也很有個人特色,但就是出現得太過頻繁,以至於我們鮮少停下來仔細觀察。穿鞘花的花形不大、純白色,因此在花期不太引人注目,直到它開始產生橘紅色的「果實」才比較惹眼,但這些並不是它完整的果實。穿鞘花的果實是蒴果,在成熟後會開裂,出現數個腔室、裸露出種子。橘紅色的部分則是包覆在種子外層的假種皮。
從外觀來看,每一瓣橘紅色似乎是一個單獨的種子,實際拿起來觀察後才發現,原來每一瓣是兩顆種子。許多人看到這種顏色鮮豔、外型飽滿的果實(其實是種子)一定想了解食用性。圖鑑所描述的假種皮呈「肉質」,實際上是薄薄的一層,用指甲可以輕易刮除。大膽地品嘗其中一片,肉質少、沒什麼味道,難怪圖鑑、網路資料沒有食用方面的資訊。除去假種皮後,可以看到具紋路、長得像貝殼的種子,質地堅硬如米粒。
生物的外觀,決定了我們對它的第一印象;之後再結合書本的描述,形成我們對生物的認知。只用眼睛看,會錯過許多細節,以穿鞘花的果實為例,要不是實際解剖一次,還真不曉得它的種子如此特別。因此鼓勵大家在確保自身安全、不危及生物性命的條件下,用各種感官認識生物,留下比閱讀還要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