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自然谷收拾東西,發現木屋通往倉庫的邊坡開滿了紫色的小花,花形像留聲機上的擴音喇叭,聚生在植物的頂端,將整個山坡點綴得精緻美麗。花朵下的葉子接近橢圓形,基部細長,中間寬大,而到尾端時又漸漸收尖,仔細觀察,這些深綠色的葉子還帶有藍暈。咦!這不就北部常見的民族植物「馬藍」嗎?
馬藍是與民生文化關聯很深的民族植物。也許大家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不過如果提到它的別名「大菁」,應該有不少人會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沒錯!它就是藍染的重要素材。
馬藍大約是在清朝因為染布需求由中國引入台灣,染料的製造方法是將大量的馬藍葉子置入大桶中泡水,經過數天攪伴、靜置後,加入新鮮的莖葉及熟石灰快速攪伴至出泡,最後靜置一晚,去除上方的溶液,取出名為「藍澱」的沉澱物。需要染液時,則再將藍澱兌灰水,並加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麥麩、麥芽糖、米酒等材料使其發酵製成染液。
藍染工藝在台灣被廣泛使用,除了閩南、客家族群大量使用外,平埔族、布農族及泰雅族等原住民族,也有使用藍染的傳統。而新北三峽正是清末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中心,雖然後來因合成染料的興盛及西服、和服的流行而漸漸式微,但當地到現在還留有許多染坊牌樓、工具等文化。現在到三峽,還能透過親手染布體驗這項曾經輝煌一時的工藝。
除了做為染料,馬藍也是一味中藥材。中藥材中的「板藍根」,原是將十字花科的菘藍的根乾燥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效果,中華民國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治療COVID-19中草藥複方「清冠一號」中,便有這一味藥。
然而台灣中藥行常以具同樣療效的馬藍根莖取代,稱為「南板藍根」。據研究指出,馬藍的根部含有蔥醌類、β-谷甾醇、三萜類成分等,而葉片具有靛苷(indican)、靛藍(indigo)、靛玉紅(indirubin)等抽出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的功效。在2003年SARS疫情爆發時,民間也曾將馬藍及金銀花做為治療藥方。
而台灣有一種與馬藍血緣相近的台灣特有種植物——台灣馬藍。它除了外形與馬藍相似外,連用途也與馬藍雷同。但如果仔細分別,還是能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就我的感覺,台灣馬藍長得比較粗獷:以莖來說,台灣馬藍莖上佈滿粗毛,而馬藍則是光滑無毛;相較馬藍光滑的葉子,台灣馬藍葉子上也是佈滿粗毛。而花的部分,雖然兩者相似,但馬藍的花萼片有其中一片明顯較大,台灣馬藍則是五片均等。
自然谷位在客家聚落,而藍染工藝的藍衫正是客家女性的傳統服飾。因此村落內的五龍國小在校園中種植馬藍,以藍染發展學校文化特色。而自然谷委託人,亦在谷中種了一小欉,才一、兩年的時間,已在種植的那片坡地有穩定的族群,這季節替山谷帶來不一樣的色彩。
馬藍同時也是枯葉蝶、黑擬蛺蝶、眼紋擬蛺蝶幼蟲的食草。我心想著應該找時間仔細觀察,也許還能發現枯葉蝶穿梭其中,以及其幼蟲努力進食,期待快快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