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是一次在鹿寮坑社區的柑橘果園,帶領民眾進行生態導覽的時候,一隻灰褐色的青蛙,從一旁的草叢中跳了出來,立刻引起了民眾的目光,仔細觀察之後,發現是一隻澤蛙,不過就在民眾貼近觀察時,澤蛙就迅速跳回草叢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我立刻拿出平板,展示澤蛙的照片,這時,有民眾提出了質疑:「老師!你放錯照片了,這跟剛剛看到的不一樣。」原來我照片展示的澤蛙是有明顯背中線的個體,而剛剛看到的是沒有背中線的個體,我也就順勢稱呼牠為「無中線」(音似吳宗憲)。這是因為澤蛙的背部顏色與花紋,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就讓我們好好認識這常見且體色多變的「澤蛙」吧!

澤蛙在青蛙世界的分類是「叉舌蛙科」的一員,該分類在台灣可以看到的成員還有海蛙(屬外來種)、虎皮蛙與福建大頭蛙,上述成員在外觀上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在背部都有「棒狀突起」,成員當中,虎皮蛙的體型最大,其次是海蛙與福建大頭蛙,體型最小的是澤蛙。除了體型差異外,澤蛙的棒狀突起長短不一,這也是辨識的澤蛙的其中一個方法。澤蛙有個非常厲害的生存手段,那就是「背中線」,每個個體的背中線粗細差異非常大,有些甚至形如閃電狀,目前推測這可以打破澤蛙原有的輪廓,使其看起來不像青蛙,減少被掠食者發現的風險,但在實際戶外觀察的經驗中,我反而比較常發現有背中線的個體,看來澤蛙要躲避的並不是人類的視線。

澤蛙時常出沒在稻田、菜園及果園中,甚至在都會區的公園,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適應力較其他蛙類強。此外,曾有紀錄指出,澤蛙一天可以吃下270隻昆蟲,在環境中可以減少蚊蟲數量,降低農作蟲害,因此是非常好的環境教育教材,除了可以讓一般民眾近距離接觸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藉此說明,如何與澤蛙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延伸到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里山精神。

最後,要提醒大家,澤蛙雖然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不建議隨意捕捉,假使有環境教育的需求而短暫的抓取,千萬記得在結束後,要讓牠安全的回到原棲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