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蛙

  • 作者 徐尉傑
  • 日期 2025.09.03

中文名

澤蛙

別名

田蛙

科名

叉舌蛙科

學名

Fejervarya limnocharis

分佈

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在台灣普遍分布於平地、低海拔的稻田、溝渠、水池與沼澤等靜水域。

生態

澤蛙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在平地都市裡都很常見,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每年3至10月為繁殖期。雌蛙可多次產卵,每次可以產700-1600粒卵。

特徵

  1. 中型蛙,雄蛙體長4至5公分,雌蛙體長5至6公分。
  2. 吻端尖圓,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
  3. 背部的顏色及花紋多變,從深灰色到深褐色,並夾雜有紅色及綠色斑紋。
  4. 有些個體有背中線,有些則無,背中線粗細不一。
  5. 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褶間有些小疣粒。

補充

首圖攝影徐尉傑

記得那是一次在鹿寮坑社區的柑橘果園,帶領民眾進行生態導覽的時候,一隻灰褐色的青蛙,從一旁的草叢中跳了出來,立刻引起了民眾的目光,仔細觀察之後,發現是一隻澤蛙,不過就在民眾貼近觀察時,澤蛙就迅速跳回草叢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我立刻拿出平板,展示澤蛙的照片,這時,有民眾提出了質疑:「老師!你放錯照片了,這跟剛剛看到的不一樣。」原來我照片展示的澤蛙是有明顯背中線的個體,而剛剛看到的是沒有背中線的個體,我也就順勢稱呼牠為「無中線」(音似吳宗憲)。這是因為澤蛙的背部顏色與花紋,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就讓我們好好認識這常見且體色多變的「澤蛙」吧!

圖中的兩隻青蛙都是澤蛙唷!右邊的可以看到有寬且明顯的「背中線」,左邊的則是「無中線」的個體,背上的花紋與顏色差異也非常大。(攝影:徐尉傑)

澤蛙在青蛙世界的分類是「叉舌蛙科」的一員,該分類在台灣可以看到的成員還有海蛙(屬外來種)、虎皮蛙與福建大頭蛙,上述成員在外觀上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在背部都有「棒狀突起」,成員當中,虎皮蛙的體型最大,其次是海蛙與福建大頭蛙,體型最小的是澤蛙。除了體型差異外,澤蛙的棒狀突起長短不一,這也是辨識的澤蛙的其中一個方法。澤蛙有個非常厲害的生存手段,那就是「背中線」,每個個體的背中線粗細差異非常大,有些甚至形如閃電狀,目前推測這可以打破澤蛙原有的輪廓,使其看起來不像青蛙,減少被掠食者發現的風險,但在實際戶外觀察的經驗中,我反而比較常發現有背中線的個體,看來澤蛙要躲避的並不是人類的視線。

這隻是在竹林發現的個體,可以看到牠的背部花紋顏色偏向淺黃色,與枯掉的竹葉顏色相近,形成良好的保護色,另外帶有窄窄的背中線。(攝影:徐尉傑)

澤蛙時常出沒在稻田、菜園及果園中,甚至在都會區的公園,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適應力較其他蛙類強。此外,曾有紀錄指出,澤蛙一天可以吃下270隻昆蟲,在環境中可以減少蚊蟲數量,降低農作蟲害,因此是非常好的環境教育教材,除了可以讓一般民眾近距離接觸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藉此說明,如何與澤蛙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延伸到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里山精神。

拍到剛好正在鳴叫的澤蛙,澤蛙是單一外鳴囊,叫聲嘹亮多變。(點擊這裡聽聽看澤蛙的叫聲)(攝影:徐尉傑)

最後,要提醒大家,澤蛙雖然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不建議隨意捕捉,假使有環境教育的需求而短暫的抓取,千萬記得在結束後,要讓牠安全的回到原棲地喔!

小知識

蝌蚪的辨識方法

在青蛙的辨識中,成體可以利用體型、外觀、體色以及鳴叫聲等快速辨認,不過幼體(蝌蚪)時期,因為都長得差不多,就比較難辨識,但還是有方法,可以透過蝌蚪的眼睛位置、生態習性還有棲息環境做判斷喔!

眼睛的位置可以分為側位、背側位及背位;生態習性則有食懸浮粒子、浮泳型、濾食、懸泳型、底棲型(深水型、淺水型)、攀吸型、腹吸型;而棲地環境則有淨水域與流水域,甚至還有仰賴樹棲的蝌蚪喔!本篇介紹的澤蛙蝌蚪,就是「淨水底棲性淺水型」喔!下次在野外觀察,不妨嘗試辨認看看吧!

贊助

參考資料

書籍 楊懿如、李鵬翔。台灣青蛙與蝌蚪圖鑑。貓頭鷹出版。2029年3月。

網站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 澤蛙

網站 小蝌蚪的家 – 蛙類的價值 –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