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到了環資的新竹辦公室當實習生。除了平常的農事幫助以及自然谷的生態調查外,整理埋藏在自然谷各處的紅外線攝影機的影片也是我工作的一環。某個炎熱的下午,在我瞥過近五百段影片時,發現了一個逗趣的身影。紅褐色的鳥羽一擺一擺地出現在鏡頭中,前後搖晃的腦袋、拖著有些笨重的身軀,緩慢……不,應該是說「優雅」地走過鏡頭前。過度從容不迫的姿態,讓人真的很想捏牠一把。由於牠行走速度過慢,一連接著三、四段影片,錄到的全部都是那撮紅褐色的屁股。這隻有點遲緩的胖鳥,是人們俗稱的大笨鳥──黑冠麻鷺。
紅外線攝影機下的黑冠麻鷺。
黑冠麻鷺身體長約47公分,全身大致呈紅褐色,腹側有些黑色斑紋,成鳥還有帥氣的黑冠。大約在二、三十年前,黑冠麻鷺在台灣的族群量稀少,在圖鑑上被歸類為「稀有留鳥」等級,加上多半只生活在低海拔森林底層且活動隱密,所以非常不容易被觀察到。但不知道為何近幾年來,黑冠麻鷺的分佈不斷擴張,悄悄地將棲息地遍及到各地的校園、公園。原本的稀有珍貴留鳥,到現在則是各大草坪上的常客。
在林間漫步的黑冠麻鷺。劉亭雅拍攝。
黑冠麻鷺的警戒性其實很高,所以當有人靠近時會突然靜止不動,接著本能地伸長脖子。站在原地動也不動的樣子,像是在玩「一二三,木頭鳥」一樣。他認為自己會擬態成周遭環境的一部份,就沒有人能發現牠的存在(有點像我們所說的鴕鳥心態)。但若對方還是繼續接近,牠會豎起頭上的黑色的冠羽、張開翅膀威嚇對方。只有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牠們才會稍微飛起走避。
吃飯咯。劉亭雅拍攝。
位於鹿寮坑內的自然谷,是低海拔森林的一塊寶地,更是許多生物居住的好地方。或許在這裡一堆珍奇異獸之間,區區一隻「大笨鳥」或許顯得太普通平凡。但其實黑冠麻鷺在自然谷也不是一隻容易見到的鳥類。老實說,我除了在紅外線攝影機錄下的影片裡看過牠,至今都沒有在這裡看到他的本尊。理論上,黑冠麻鷺是多在夜間森林裡活動的鳥類,然而我們卻常能在大白天的都市草皮中看見牠們的身影。有人說這是復育有成的現象,但換個角度想想,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台灣現今的低海拔森林多遭到開發、破壞,所以黑冠麻鷺們才「被迫」現身在大都會之中呢?一直躲藏在夜間森林深處的鳥兒,本來就不容易被人類觀察到,所以成為了圖鑑中的珍貴鳥類。如今逼不得已才深陷人類紛擾的滾滾紅塵中,反而成為了「常見鳥類」。種種矛盾又詭異的現象,在自然谷這個單純的生態保育基地,才能得到正常合理的發展。只有在沒受破壞的低海拔森林中,黑冠麻鷺才能適其本性的發展,在林間悠哉地扭動牠的身體,享受自然純真的美好。
「啊,今天只能吃草了。」劉亭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