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晚上,行走在自然谷伸手不見五指的水池邊或探查果園的蓄水池,常常會聽到「達、達達」的敲擊聲……越來越近……。嘿!我現在要講的可不是山野鬼故事,而是本週的自然谷之星的介紹。這聲音不是鬼魅的低語,而是夏夜小精靈「布氏樹蛙」的求偶叫聲。
布氏樹蛙是普遍分佈於台灣淺山環境的蛙種,雖然平時居住樹上較難發現,不過在熱情奔放的夏天,牠們會聚集在水池邊的植物上面或是有遮蔽物的地上勤奮高歌,以爭取雌蛙的青睞。夜間池邊達達的敲桌聲,伴著面天樹蛙「滴滴滴」哨音和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黑眶蟾蜍……等蛙族們的鳴唱,交織出一曲自然的交響樂。在林間停下腳步靜靜聆聽,伴著微溼的林間涼風,這可是夏天特別限定的享受呢!相較於人類的享受,對布氏樹蛙來說可沒有那麼悠閒,在雄多雌少的狀況下,此時每個水池及溪溝都是一級戰區,往往在雌蛙現蹤時,雄蛙都要蜂踴而上,你推我擠地想辦法搶到交配最佳位置。好在牠們可以接受一妻多夫的現象。在產卵時,雌蛙會找個緊臨水域的枝條一邊排出卵子及黏液,一邊用後腳努力地踢,為的是將空氣及雄蛙或雄蛙「們」的精子打入黏液形成卵泡。夏天的夜晚常常可以在自然谷披薩窯平台的水池上看到黃色的卵泡。每次觀察卵泡時,就會覺得媽媽的智慧很重要。聰明的雌蛙會將卵泡打在水池正上方的枝條,在下雨或是小蝌蚪溶解卵泡時,就可以順勢的落入水中生活,但是也常常觀察到有些卵泡的正下方竟是平坦的泥土地,令人不禁為卵泡中小蝌蚪們擔憂。
小小蓄水池一角就有三隻樹蛙,可見交配競爭多激烈了。攝影/謝伯鴻
尾巴還沒完全消失的布氏樹蛙小蛙,布氏樹蛙能否存活,母蛙產卵的位置是關鍵,此外卵泡若被蠅類產卵也會大大降低卵的孵化率。攝影/謝伯鴻
布氏樹蛙還有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白頜樹蛙」。顧面思義,牠的下巴是白色的。我們可以用牠磚紅色的顳褶及褐色帶縱斑紋的體色去辨識牠,另外還有一個有趣辨認特徵就是:布氏樹蛙戴了一付黑色鏡架的無框眼鏡並且穿著騷包的黑色網襪。每次蛙類課程放出牠穿網襪的照片時總是會引起學生大笑,因為這個特徵實在太有意思了。
黑色的無框鏡架,身上的縱紋是布氏樹蛙辨認的特徵,雖然照片不夠明顯,但依稀可以看到後腿上的黑色網襪。攝影/謝伯鴻
隨著國際間貿易交通發達,有許多海外偷渡客乘坐人類的交通工具進到台灣,這些偷渡客進到台灣後,若大量繁殖並且對台灣的生態造成危害,便會被我們稱為「外來入侵種」,而斑腿樹蛙便是蛙界中最有名的入侵種之一。斑腿樹蛙於2006年被發現,一開始牠們在中部現蹤,隨著植栽的運送逐漸向北擴散。牠的外型、食性及生活環境與原生種的布氏樹蛙幾乎相同,其倚仗較強的繁殖力,入侵布氏樹蛙的生活環境,與原生種的布氏爭奪地盤,並捕食其它較小型的原生種蛙類,因而嚴重影響原生種生物的生存。現在台灣的中部及北部幾乎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為了抑制這個外來客的擴張,每年專家學者都會帶著志工到各個棲地進行斑腿樹蛙監測及捕捉。雖說兩種蛙類長得很像,但部分特徵有差異,除了斑腿樹蛙「嗄嗄嗄」連續叫聲與布氏「達達達」敲桌聲有所不同;外型上斑腿樹蛙背部的「X」或「又」型紋路,也與布氏樹蛙的縱向條紋不一樣;此外斑腿樹蛙的後腿內側比較像是黑底白點,而布氏樹蛙的後腿內側則是白底黑網。雖然我們可以利用上述的特徵分辨兩者,但還是有不少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型態,因此如果想要協助移除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建議還是有經驗專家帶領以免誤殺。雖然不建議自行移除,但如果你在野外發現疑似種,歡迎向林務局或是臉書「外來種斑腿樹蛙監測社團」通報,一起為台灣的環境盡一份力。
布氏樹蛙是個可愛帥氣的生物,然而牠的生存有賴大家共同協助控制外來種的數量。攝影/謝伯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