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吉丁蟲圖鑑

熱愛吉丁蟲的設計師:專訪《台灣吉丁蟲圖鑑》王惟正

  • 作者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吳宜靜 台南報導
  • 日期 2020.03.18

初冬的台南仁德區,飛機掠過天際,留下陣陣巨響。在一間居家與工作室兩用的空間裡,一本閃閃發亮的台灣吉丁蟲圖鑑,安安靜靜地放在木製工作桌上。如果你曾經讀過昆蟲圖鑑,或許會覺得這本圖鑑像是視覺藝術作品;如果你喜歡視覺藝術,或許會覺得這本圖鑑帶著科學的特性。

科學x設計:一本入圍金點設計獎的昆蟲圖鑑

「我們想做的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

《臺灣吉丁蟲圖鑑》作者王惟正是一位設計師,從事動畫、影片特效與APP的製作,但他卻把本業做得像副業,把副業做得像本業。一踏進工作室,桌上已經攤著來自日本、捷克等國家買回的昆蟲圖鑑,與記者分享昆蟲圖鑑的編排、拍攝的差異。

身為一位堪稱「昆蟲宅」的設計師,他讓昆蟲圖鑑能夠美得像一本畫冊,但同時書中物種資訊,也能發揮圖鑑應有的科學價值——在《臺灣吉丁蟲圖鑑》中,一張細節清晰的圖鑑照片,需要使用 150至 180 張照片套疊,所以一種蟲包含公母、正反面的呈現,就需要至少 1000 張,整本書使用了超過 10 萬張照片才得以完成。《臺灣吉丁蟲圖鑑》今年甚至闖進金點設計獎,從624件獲選的作品中,入圍64件「年度最佳作品」提名。

台灣最美的昆蟲圖鑑《台灣吉丁蟲圖鑑》
《臺灣吉丁蟲圖鑑》封面以吉丁蟲的螢光色澤為設計發想,入圍金設計點獎。圖:王惟正提供。

 

熱愛吉丁蟲的設計師

「我就是被吉丁蟲漂亮的金屬光澤吸引的。」有一次王惟正在台南崁頭山區的山葛葉上看到一隻藍色閃閃發亮的昆蟲,回家查資料之後,才知道那是以朴樹為寄主的白星瘦吉丁。幾天後他重返那個地方,發現原來旁邊有棵很大的朴樹,又陸續在那棵樹上採了好幾種瘦吉丁,「連最大的彩艷吉丁也出現了。但那時的網路資料不多,大多都不知道種類。」

因為吉丁蟲鮮為人知,學界對吉丁蟲也認識不多,昆蟲與寄主的關係不明,於是好奇地展開採集吉丁蟲的生涯,如今抓蟲年資已經超過 17 年。多年來,設計工作和昆蟲愛好者這兩項資歷一起累積,曾參與國慶的光雕設計、世大運開場文化表演、嘻哈故宮等大型計畫,自由接案的設計師身份,則方便可以在平日採集昆蟲。

採集季節,他經常帶著筆電出門,白天採集完之後,晚上就找一間便利商店或咖啡店坐下來工作。「比較不好意思的是我常在收訊不好的地方,所以客戶也比較難找到我⋯⋯」如同昆蟲學家似的,採集季節過後,緊接著就是製作標本、拍照建檔、查閱文獻的工作。

《台灣吉丁蟲圖鑑》的作者
《臺灣吉丁蟲圖鑑》作者王惟正。圖:王惟正提供。

「大多時候我都是用猜的,在樹冠層撈撈看,什麼樹都試一試、撈一撈,才知道『喔!原來牠們會出現在這種樹上』。」在幾乎一無所知的狀況下,王惟正一手建立起吉丁蟲的基礎調查工作。圖鑑裡頭,公母成對的標本、生殖器照片,以及蟲體的生物描述的資訊一點沒有少。目前他採集的吉丁蟲種類已超過 233 種,已經超過林試所、農試所和台中科博館館藏的總數。

一隻蟲,看見整個生態

透過採集,更容易對棲地或環境整體有深刻的體會。「喜歡蟲,就會認識牠的寄主(樹種),然後就開始會對整體環境開始有概念。」第一次感受到棲地的重要,是在八八風災的前後。王惟正回憶,當時他在小林村一顆開花的龍眼樹上撈到一種很漂亮的吉丁蟲。但事隔一年,那裡新建了一座涼亭,龍眼樹已經被砍掉。

「樹沒了,蟲也沒了。」比起不久前興致勃勃地分享採集吉丁蟲和製作圖鑑的故事,轉而說起棲地被破壞的狀況,他流露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環境關懷。

王惟正說,從海拔0到3000公尺都有吉丁蟲的分佈,而越原始的環境,越可能找到更多樣的吉丁蟲。「有一些吉丁蟲只會出現在特定種類的樹上,像是榆科的朴樹、櫸木、山黃麻等等樹種;有些吉丁蟲甚至專一到只會吃某一種特定的食物。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一個地區的朴樹和櫸木被砍伐怠盡,該地的彩艷吉丁蟲的棲息就會受到影響,數以百計依存這些樹種生存的昆蟲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 是圖鑑沒有說完的事

「圖鑑是科學的必要,認識蟲之後,才有辦法發展之後的事情。」從設計背景出發,王惟正決定以圖鑑作為方法,透過超微距攝影,讓體型普遍在1公分以下的吉丁蟲成為主角,做一本不同於以往的圖鑑,但又能同時保持圖鑑應有的科學用途。「真正重要的是藉由吉蟲的美,來引導讀者的參與,」從一隻微小而絢爛奪目吉丁蟲,他期待能讓讀者廣泛地體認到「環境裡其實有很多樣的生物。了解動物之後,再慢慢地建構對於環境的認識,然後自然就會注意到環境到底發生什麼問題。」

《台灣吉丁蟲圖鑑》跳脫傳統昆蟲圖鑑概念,用美傳遞知識
《臺灣吉丁蟲圖鑑》從美學角度看見吉丁蟲之美,更想透過吉丁蟲讓讀者認識生態環境的重要。圖:王惟正提供。

走過這麼多山林,王惟正從經驗之中有了一些體認。在了解棲地環境以後,他發現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從清境到上面的松崗,以前曾經是一個很好的昆蟲採集點。但林地被開墾成茶園或高山蔬菜園之後,砍掉了很多原始林地,「連南投縣政府也帶頭闢了一條天空步道,在殘破不堪的土地上動刀,這對動物們來說就是毀滅性的破壞。」他表示,一旦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不會因為在清境看到「綠綠的」,就認為那裡是個「親近大自然」的好地方。「反而人越少干預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地方。」

透過採集吉丁蟲,作者發現中南部山區被許多檳榔園或茶園所佔據,失去原始棲地的樣貌。圖:王惟正提供。

他發現,一個工程發標下去,民眾通常不會想太多。但有時候公共工程成為政治目的的綁樁,而包商往往都會挑一些人們不太會注意到的地方去施工,用一些名目把工程款消化掉,「錢砸下去,應該要對台灣有好處才對,但實際上我們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王惟正舉出前瞻建設計畫中的卓蘭濕地公園和金門金沙溪護岸工程為例,「這兩個案子根本沒有保護到石虎和水獺,給我的感覺真的是撥錢到地方,但沒有監督工程成效⋯⋯很多物種都是被這樣『做掉』的。」

《臺灣吉丁蟲圖鑑》在設計上得做細膩,但作者似乎沒有選擇在此刻向圖鑑的讀者一口氣說完所有的話。「砍了一棵樹,或是將土地水泥化後,我們馬上會失去什麼。」或許才是他想要賦予圖鑑最終極的意義。

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觀察設計領域的其他作品,廣受民眾喜愛的「里山動物列車2.0」集結100多種里山動物,以彩繪車廂的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可愛之餘,更意圖傳達「國土生態綠網」保護里山生態系的概念。「如果你告訴外國人『這是台灣特有種』,就有機會發展成在地的特色或創作,接著就會有一些延伸物或旅遊的模式被發展出來。」

「越在地,越國際。」王惟正語帶堅定地說,「假設某隻吉丁蟲是某地特有的,我們就可以由牠的故事、身上的花紋、造型與顏色開始發展,設計出該地特有的圖像元素。」

他想做的,就是先好好的找出「我們有什麼 」,並將這些「什麼」介紹給大眾,之後自然會有其他人深入的研究或將其轉換成設計符號。「可惜的是,我們有很不錯的自然資源,但卻對自己所擁有的美好非常生疏,也不太在意。」

繼《台灣吉丁蟲圖鑑》之後,王惟正目前正在準備下一本圖鑑的出版。問他現在的生活是否已經達到平衡?他說,今年整個六月都在山上找蟲,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落腳,「正常人看到我這麼著迷,是一定會唸我的。但想一想,如果沒有我做這件事,好像也不會有人做這件事。工作和興趣的平衡是有點難取捨啦。」採訪的尾聲,他一邊埋頭在顯微鏡下,一邊這麼說著。夏日遠走,吉丁蟲的活躍期已過,而王惟正對吉丁蟲的喜愛以及對環境的關愛,像是飛機的引擎聲,繼續在空氣中鳴響著。

更多文章

落實維護生物多樣性 元太科技員工守護台北樹...
報導
落實維護生物多樣性 元太科技員工守護台北樹...
2024-01-30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企業與環保NGO合作,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行動,促進...
前往COP28 直擊阿聯氣候新時代
報導
前往COP28 直擊阿聯氣候新時代
2023-12-07
通往杜拜的高速公路上,COP28會場的指標高高掛起;當地報紙頭版,顯眼的倒數日...
羅技邁開大步 加入3C產業綠化行列
報導
羅技邁開大步 加入3C產業綠化行列
2023-09-27
過往使用化學毒物、耗電過多的3C業者,向來是環境圈的關注目標,但如今環保問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