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時漫步自然谷進行步道調查,和煦的陽光帶來春天的氣息。自然谷中的植物們陸續開花,谷地中的蜜峰與蝴蝶忙碌的飛舞著。原本只打算到生態教室簽到拿完東西就要往上走的。到了坐忘台,我卻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坐忘台前原本乾枯的枝條現在都開滿了白花,花之繁盛甚至連樹枝都被掩蓋不見了。趴在欄桿上觀察的樹上的動態…,這不看還好越看發現的東西就越多,當然要記錄的東西也越多,蜜峰、石牆蝶、青帶鳳蝶、琉璃紋鳳蝶…還有好多不知名昆蟲。好像辦聚會一樣全都在樹上穿梭,這時才意會過來,賞梅時節已過,是該到了觀李的季節了。
李樹雖然不是台灣原產的植物,但卻是國人喜歡種植的樹種。除了李樹開花繁盛不帶綠葉,遠看像是披上白紗待嫁新娘,李樹的果實也是常見的水果。自古以來李與中國人的生活就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層關係從中國文學中就可窺見一二。如投桃抱李、桃李春風…等等與李相關的成語外,在古詩詞文章中也有不少與李相關的敘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是說桃李不招引人,但他的果實和花自然會吸引人前來,用來形容人只要潔身自好真誠待人,自然會受人歡迎愛戴。將有品德、真誠的人比喻成桃李,可見李樹是多麼受人喜愛了。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有提到「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為了怕人得到種子,在賣之前都先將種子鑽孔使種子無法發芽,而人們也用「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告誡他人要懂得避嫌。這些文學詞,讓我感覺到李樹不僅是人們喜歡的樹種,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還是重要資產了呢!
看到這邊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成語中有好多都是將桃和李放在一起。我想除了他們之間關係密切外,同屬薔薇科的桃、李、櫻、梅和梨等植物其實真的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記得前陣子賞櫻季節時,新聞台還特別報導教人如何區別這些植物呢。對專業人員來說利用樹木學檢索表一步一步來分辨他們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檢索表這東西對一般民眾來說就顯得不太親切了。通常大家興起想辨認他們念頭大多都是在賞花時,因此在這邊提供大家一些簡單區分他們的方法。
在賞花時,我們只要看「顏色如何」和「有沒有梗」其實就能辨認一二了。首先花色的部份,梨樹、李樹和梅樹是開白花的,而常見櫻花和桃花的花色則為紅色。接下來紅花中的櫻花有花梗而桃花沒梗。白花中沒有花梗的梅花也可以被分出來,最後的李樹開花時節遠早於梨花,因此就把所有的植物都分出來了。
左圖李花有明顯的花梗,右圖梅花則無明顯花梗(右圖片來源 Flicker 擁有者Dean Luo , CC BY-NC-ND 2.0 )
左圖櫻花有明顯的花梗(圖片來源 flicker 擁有者Beega Tan,(CC BY-NC-ND 2.0)
右圖桃花則無明顯花梗(圖片來源 Flicker 擁有者llee_wu,(CC BY-NC-ND 2.0)
雖然李子受人喜愛但新鮮的李子要我說好吃…我其實說不太上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紅透的李子之外,大部份的李子吃起來脆脆的但卻總是帶著酸澀,因此在菜市場小販賣的除了紅透的李子外,很多都是賣餣漬過的李子。雖然李子酸澀,但在經過鹽揉剎菁再用糖餣漬後味道就好很多了。除了品嚐鮮果外,李子經加工後製成李鹹或是其它蜜餞更是過節常見的零嘴。不過書中提到李子用糖漿煮過再用竹籤串起來就是我們常吃糖葫蘆,看到這句話我不經疑惑了,因為李子是像櫻桃一樣是果實中間一顆硬種子的核果,而我印象中常吃的糖葫蘆中心卻是像蘋果一樣的仁果,後來查了一下,我常吃的糖葫蘆應該是鳥仔梨做成的,雖然跟李同屬一科,但其實是在不同屬之下的。不過我想應該是我孤陋寡聞吧,因為的確有很多地方都說有用李子做的糖葫蘆。李子產生的澀味主要來自果皮中單寧,這個成份可是植物低抗外侮的法寶,除了幫助植物可以防止蚜蟲這類昆蟲侵擾外,還有抗紫外線功用。然後人類對單寧這個成份其實也不陌生,除了引為藥用之外,品酒的人都知道葡萄酒中的單寧是左右口感的重要關鍵。
收拾好東西走上步道還發生了件令人感動的事…。
記得去年在四月份來自然谷畫步道地圖時,就將木屋後方第一個大叉路命名為李樹叉,因為當初自然谷的委託人語喬姊帶我們走步道時特別聊到他在在這個叉路搭了個小平台,種樹累了坐就在平台上休息賞李,還說那時李樹花開的畫面很美。但自我們在進駐自然谷後,這顆李樹上面攀爬了許多藤蔓植物,附近樹也搶盡了每一寸陽光。而這棵路旁的李樹顯得孱弱不堪,一年到頭也沒看到枝頭上長葉子。就在我以為此處李花飄落的景象已經變成絕響時。那天在走到叉路時,意外發現步道正上方的李樹枝條開滿了白花。原來在這群強環繞的森林中,這棵李樹還是想辦法為自己掙出了一片天。看到這樣的景象後,不知怎麼的在接下來的步道觀察好像心頭吃了蜜餞似的,湧出絲絲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