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公家的菜園時常會看到一種黑色大螞蟻,與家中看到的螞蟻不太一樣,家中的螞蟻會一大群沿著相同路線前進,而這黑色的大螞蟻卻我行我素的獨自行動,當時詢問了外公這是什麼螞蟻,只得到了這種螞蟻咬人很痛的解答,而這個疑問也一直存在我心中。來到自然谷基地後,首次參與棲地志工的工作人員,在看著志工們認真的敲碎原先作為護坡但歷經風霜而腐化的舊竹子時,忽然有人呼喊著:「有螞蟻,有一大群又黑又大的螞蟻。」上前仔細觀察後,發現竟然就是在外公家看到過的黑色大螞蟻,在妥善安撫志工的情緒後,同事端詳起了這群黑色大螞蟻,一會後說:「這是黑棘山蟻。」這瞬間解開了我心中多年的疑問,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黑棘山蟻吧!
自然谷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鋸開一根橫躺在自然谷步道上的倒木後,黑棘山蟻逃竄而出,原來是我們破壞了黑棘山蟻們的巢穴,將桫欏輕移置步道旁,希望黑棘山蟻們可以繼續使用這根桫欏。(影片來源:Facebook社團-台灣第一自然股,擁有者:謝伯鴻。)
黑棘山蟻是社會性昆蟲(有著高度分工及階級的昆蟲,另外還有白蟻及蜜蜂),常見為多蟻后聚落,也有單蟻后聚落及無蟻后聚落的存在,他們習慣在竹林、多枝樹幹、芒草叢及庭園籬笆等處築巢,絲質狀的蟻巢,是利用末齡幼蟲所吐的絲,將葉片或枯枝等材料黏合,建築出巢的外牆及隔間,看起來就像一張輕薄的紙張,當巢穴受到攻擊或破壞時,工蟻會傾巢而出,並將腹部上的酸腺由腹下前舉、觸角上揚,明顯的表現出威嚇攻擊型態,有時會有主動攻擊人類的情事發生,回想起來,棲地志工當天確實看到黑棘山蟻有過類似的行為,所幸志工有穿戴手套並做好防護工作,才沒有受到攻擊。
「螞蟻愛吃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形容嗜甜者為「螞蟻人」的原因,不過這樣形容螞蟻並不準確,螞蟻喜歡甜食是因為醣類是螞蟻所必需的營養來源,所以代糖或人工的醣,是不會吸引螞蟻的,甚至有些螞蟻是肉食性的,像是以蛋白質作為營養來源,因此完全不會被甜食吸引。而這次的主角黑棘山蟻,則是喜愛甜食,時常可以在白匏子葉上的花外蜜腺上看到他們正忙著吸食,另外黑棘山蟻也會像人類飼養家畜一樣飼養蚜蟲或介殼蟲,並從他們身上取得蜜露,若是有瓢蟲前來攻擊蚜蟲或介殼蟲,他們就會協助驅趕,就如同擔任保鑣的職責,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在自然谷時常可見的黑棘山蟻,在周邊的農地已不常見,主要是因為保護蚜蟲或介殼蟲的行為,反倒讓農作物的收成減少,甚至讓農作物死亡,農民使用農藥殺死蚜蟲、介殼蟲及螞蟻,農作物的收成變好了,卻也讓對農藥有較高抵抗力的入侵紅火蟻進到了農地,反而造成了農地無法耕作,必須使用毒性更強的藥劑清除,如此惡性循環,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在進行任何物種的撲殺或清除時,都應該更進一步思考,對整個生態圈的影響,避免重蹈入侵紅火蟻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