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自然谷的紅外線生態影像是一件有趣的工作,但要有被大量鼬獾影片洗禮的心理準備。這天紅外線自動相機收回來,正在準備開啟鼬獾宇宙的時候,一個小小身影出現在相機畫面裡:鮮紅色的嘴配上翠綠的翅膀,不同於夜間灰階畫面的高彩度影像,讓我整個人瞬間醒來!尤其那紅到像塑膠的喙,讓我好奇地查找牠的身分,原來牠就是「翠翼鳩」。
就在今年四月我與這個長相亮麗卻個性害羞的家伙初次認識。
也不知道是不是過去的我太容易忽略周圍環境,亦或是真的跟翠翼鳩特別有緣。從那天在電腦前認識這位「網友」之後,就三不五時在自然谷裏頭遇見牠,但生性害羞的牠總是一閃而過,發現你為牠停留時也會緊張地快速飛走。起初不曉得牠的飛行高度就是兩公尺左右,還老覺得人家是吃太胖飛不高,現在想想不禁有些不好意思。
翠翼鳩最早的記錄是英國鳥類學之父George Edwards在1683年出版的《A Natural History of Uncommon Birds》一書中描述:從一位商人那兒見到,一隻來自東印度群島的祖母綠色鴿子。牠被命名為Green Wing’d Dove,並繪製一幅寫真。台灣則是由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最早發現,如同台灣的多數鳥類一樣,被這位天才般的業餘博物學家發現後,隨即出現在1865年的知名鳥類期刊Ibis為世界所知。
翠翼鳩廣泛分布於印度半島至婆羅洲一帶,根據台灣鳥類誌記載Dickinson(2003)將本種分為十個亞種,而台灣出現的翠翼鳩則是指名亞種,屬於不普遍出現的留鳥。牠們喜歡在林緣活動,多數時間在地面以快步行走的方式活動、覓食,採集落果及種子食用,偶爾也會食用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受到驚擾時會以曲折方式低空飛行閃避,在不同樹林之間亦會在3公尺以下的低空飛行移動,翠綠的翅膀能幫助牠隱藏自己的蹤影。巢會築在離地2~4公尺高的灌木叢上,以細枝、藤條、竹枝等材料,做成簡陋的淺盤狀。
翠翼鳩在2008年之前仍名列珍貴稀有保育動物,雖然近年數量逐漸成長,但習慣生活在淺山林緣的牠,其實正面臨棲地消失的危機。淺山的森林在人類的開發之下一塊塊消失,僅存的零星棲地還經常被道路隔開。讓生性害羞的牠們被迫適應人類頻繁出現的環境,有時受到驚嚇的親鳥還會因此放棄還沒孵化的後代。另外習慣以低空飛行往來在不同樹林的牠,經常遭到路殺,根據台灣路死動物觀察網統計,十年來共有近三百筆的翠翼鳩路殺回報。漂亮的外型也導致牠容易遭受獵捕威脅,根據林務局的調查報告顯示,翠翼鳩在移出保育類名單後,已經出現在鳥店中並有販售的情況,翠翼鳩雖然已經不是保育類物種,但仍屬於一般類野生動物,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之精神亦不鼓勵飼養。其實只要把棲地留下來,野生物們與人類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尤其在里山環境當中更是如此,尊重彼此的生活空間,不打擾真的是一種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