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冠鷲

  • 作者 謝伯鴻
  • 日期 2015.10.01

中文名

大冠鷲

別名

蛇鵰、蛇鷹

科名

鷹科 蛇鵰屬

學名

Spilornis cheela

分佈

0~2000公尺的山地,更高海拔山區偶可見,其中以500公尺以下的淺山區域及丘陵最為常見,偏好被 人類開發過但人口密度不高的森林間隙地帶。

生態

2~5月為繁殖期,每巢只生一顆蛋,巢位有重覆使用的現象,而6~8月開始換羽,此時期個性會變得比較隱密。以小型鳥、小型哺乳類及爬行類為食,尤其愛吃蛇類。

特徵

  1. 成鳥頭頂至枕具有黑白相間的冠羽。
  2. 眼黃色,眼先及蠟膜為鮮黃色。
  3. 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白色圓斑。
  4. 飛行時飛羽翼下緣處有明顯的白色橫帶。
  5. 飛行時尾亦有一道白色橫帶。

補充

首圖來源 Flicker  擁有者 洛奇亞, CC BY-NC-ND 2.0 

「呼悠~悠」每次聽到這個聲音,自然谷工作人員都會不約而同的抬頭東張西望,仔細找尋大冠鷲的身影。大冠鷲算是我第一隻會認的猛禽,當初帶我賞鳥的學長告訴我,要認大冠鷲請指名翅膀的白色翼帶。然而後來認多了之後發現,比起認翼帶,大冠鷲的聲音好認多了,因為當大冠鷲飛得高一些或遠一些時,翼帶這個特徵就不是那麼容易看到,然而大冠鷲聲音鴻亮而且在空中盤旋時總是叫個不停,所以只要聽到聲音,抬頭稍微找一下,通常都可以很快的找到牠。

大冠鷲是厲害的御風者,飛行的姿勢穩重平穩,鼓翼時也是不急不徐,領域性不強的牠可常常看到好幾隻一起在空中盤旋。然而亞成鳥和成鳥的個性可說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亞成鳥飛行方式活潑,常常在空中翻轉、俯衝,像極了活碰亂跳的小孩。比起成鳥易認的特徵形態,亞成鳥的形態變化多端因此常常困擾著賞鷹人士,一不小心就會將牠誤認為其它鳥種。大冠鷲鳥如其名頭頂至後枕的位置有黑白相間的冠羽。此外黃色的虹膜及鮮黃色的眼先及蠟膜也是牠的辨認特徵。對賞鷹新手來說大冠鷲可說是最佳的觀察目標。因為數量普遍、都市和近郊都很容易看到,再加上其龐大的體型、不怕人的個性,更重要的是出現時還會來一段出場詩(鳴叫)使得牠被發現的機率比其它猛禽高得多,然而可別因為常見而忽視牠囉!因為牠可是邁入進階賞鷹者的踏腳石,只要記熟形態,不少難認的大型猛禽都可以藉由與大冠鷲的不同而成功辨認。

(圖片來源 Flicker  擁有者 洛奇亞, CC BY-NC-ND 2.0 )
(圖片來源 Flicker  擁有者 洛奇亞, CC BY-NC-ND 2.0 )

大冠鷲因為很喜歡吃蛇,因此還有另一個名字,那就是蛇鵰。牠分佈廣泛且終年可見,尤其是在2~5月繁殖期時最為活躍。繁殖期時通常一巢只產一顆蛋,這樣幼鳥便可受到良好的照顧。巢位通常會選在接近水邊的森林中。但牠們也並非每年都築一次巢,也可能會使用與相同的巢位甚至利用舊巢材為新巢的基礎。在熱鬧的繁殖季過後,6~8月進入繁殖季的末期及換羽期,大冠鷲的行為就會變得比較隱密一些。大冠鷲也和其它猛禽一樣,喜歡在暖和的上午盤旋飛行,因為這樣的天氣通常都有旺盛的上升氣流可使飛行省不少力氣,相反的陰雨天、寒冷的天氣及刮大風時,牠們就不是那麼喜歡飛行了。

小知識

猛禽的名字

在中文字中,形容猛禽的字有很多種,如鵰、鷂、鵟、鷲、鳶、鶚、隼及鷹等等。這些字看似多而雜亂,但我們在認識這些猛禽前可以利用這些字粗略的感受他們形態及大小。像鵰這個字通常是指長翼短尾大型的鷹科猛禽,而鵟類的體型可能就比鵰小一些,而鷹和隼就是指的體型更小的鷹、隼科猛禽。鶚通常指的就是魚鷹這種以打魚為生的猛禽,而的有鳶這個字的猛禽則通常是體輕善飄的御風者。

贊助

參考資料

影片 大冠鷲鳴叫
網站 維基百科-大冠鷲

書籍 猛禽觀察圖鑑。林文宏。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