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鳥兒呈V字隊型整齊飛過頭頂,藍色的身體拖著長長的尾巴,這是我在惠蓀林場第一次與台灣藍鵲邂逅的情景。飛行時托曳黑白相間重疊長尾而當要停在枝頭上時尾羽及翼羽展開成三片美麗的羽扇,尤其尾扇藍色為底,以黑、白雙色點綴,停下時姿態像極了從天而降的仙子。 若被他的美貌吸引而冒然接近,冒失的後果可有得你受的了。山娘貌美在第一次見面便深刻我心。回到新竹後,意外的發現寶山也有藍鵲,後來到了自然谷也發現谷中有他們的身影。這才發現同樣生長在低海拔區域的台灣藍鵲,似乎沒有想像中難見到。
台灣藍鵲又被稱為長尾山娘,老人家又稱他為山娘仔。「長尾三娘,朱喙翠翼褐背,彩耀相間,尾長盈尺,生於諸、彰深山」在18世紀董天工的台海見聞錄中便已生動描寫出長尾山娘的型態,他的美貌使也深受清朝文人雅士喜愛,甚至拿他的”山”娘名稱做文章「翠羽光華綬帶長,如雲委地美人粧,命名當日非無意,謂勝黃家第四娘」。然而身為台灣特有種的長尾山娘的確因為特殊的身份及美麗的外型使他受到萬千竉愛。甚至被台灣的民眾選為台灣的國鳥。而在我眼中除了他的外貌外,他的生活形態更引我入勝。早期農業社會,父母需要為家計繁忙,因此家中較年長的小孩便要肩負照顧弟妹的工作,常常一邊揹著年幼弟妹一邊做家事。然而這樣的狀況在台灣藍鵲的生活習性中也可以看見,在雛鳥孵化了之後,除了親鳥之外,前一年孵出的子鳥也會幫忙照顧年幼的弟妹,輪留帶著昆蟲、野鼠、蜥蜴、蛙類等食物回來餵雛。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像極了人類的家庭結構呢?此外他們還十分的愛家,知道要共同禦敵,在育雛的期間親鳥及年長的哥哥姊姊也會變得更加兇桿。管你是人是蛇,還是其它動物,只要是危害到他們「家」的全都不放過,非要擊退不可。
極受台灣人喜愛的山娘仔現今也面臨了不少的生存壓力。生長在低海拔山區的他們由於生長的環境跟人類距離太近,因此也面對棲地受破壞的壓力。人類在低海拔山區焚林開墾抑或大興土木都逼著他們跟其它動物一起不斷的遷村。早期孟母遷居是為了孟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然而他們卻是為了”生存”不得不為之,讓人不勝唏噓。隨著交通的發展,一條條馬路開進了原野、山林。不黯過馬路的他們,身體可沒鋼鐵外殼的汽車強壯,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輪下亡魂,而前一陣子,也才在往自然谷的路上發現一具台灣藍鵲成鳥的屍體。看著屍體想著也許家中可能有配偶、子女們等著他,不禁長嘆一口氣。人類呀,要學習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學習在做任何事之前,多替其它生物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