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講谷_淺山生物觀察與牠們的客家俗名

  • 作者 呂芷涵
  • 日期 2023.10.14

生活在鹿寮坑將近一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村民的幽默感。他們精準的譬喻總是讓我折服,偷偷抄起了村民語錄。例如,低海拔地區常見的山羌,村民說牠是「沒有空腹的」。聽到的當下我滿頭問號,猜想難道是指山羌常常吃很飽嗎?但是野生動物生存哪有這麼容易!村民看我一臉茫然才接著說,牠和兔子一樣很會生;原來是指山羌常常在懷孕啦!山羌全年都可以連續繁衍,生產後兩三天就能再度受孕。這個空腹的形容還真是好記又生動,從此不忘。

不僅對動物有深刻的觀察,在鹿寮坑這個客家庄,還保有許多逐漸消失的動植物客家俗名。例如在自然谷信託棲地內常見的動物「鼬獾」,客語稱作「畚田豬 bun tienˇ zuˊ」,字面上的意思是挖田翻土的豬。鼬獾喜歡用牠發達的前爪到處挖挖挖,找泥土裡的蚯蚓來吃;而豬這個字,則是因為鼬獾有尖長的鼻子,長得就像小豬一樣,畚田豬這個名字真是非常貼切阿!另外,棲地內一種葉面上有刺的植物「雙面刺」,是我們在整理棲地時總會特別小心避開的植物,客語稱為「鷂婆竻 ieu poˇ nedˋ」。鷂婆指的是老鷹,竻即是刺的意思,以老鷹的利爪來形容雙面刺鋒利的尖刺。一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馬上就知道不要隨意去觸碰它了呢!聽得懂客家話的我,時常覺得這些生動的俗名比學名好記太多了,只要知道動物的名字就能認識牠的習性、外觀或行為,真是划算!

左圖為鼬獾/畚田豬(圖片來源:江晉元);右圖為雙面刺/鷂婆竻

走在鹿寮坑,就像逛一座圖書館,永遠有學不完的新知。但這裡和台灣多數的淺山地區一樣,面臨著很大的環境危機。早期鹿寮坑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茶葉和柑橘,到了民國70年代工業區進駐,90年代溪流整治,各種人為活動帶來的汙染,加上整體氣候條件改變,導致此地的環境樣貌與生物相一直在變動。從小就住在這裡的居民所提供的第一手觀察,是了解當地生態長期變化的重要線索之一。

前陣子有三位村民不約而同提到有一種蛇在鹿寮坑消失了,這幾年都沒有再看到,客家話稱牠叫「草擺蛇/草尾蛇」。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台灣原生種「花浪蛇」,又有土地公蛇的俗名。村民回憶起,從前老一輩的人總說牠是「伯公的褲帶」,沒有毒,不要打死牠;如果跑進家裡,抓出去就好。花浪蛇常棲息於稻田、河床或湖泊埤塘旁,並以鳥類、青蛙和蜥蜴為食。過去是台灣淺山常見的蛇類,但因為開發導致棲地流失,以及農藥使用等影響,數量已大幅減少,目前只有在開發及人為干擾程度較低的地方現蹤。

花浪蛇/草擺蛇。(圖片來源:Flickr_Lin Sun-Fong)

還有一種歌聲婉轉的畫眉鳥,是村民深深懷念的童年回憶。「台灣畫眉」曾經是低海拔山區常見的鳥類,卻因為歌聲太好聽,被大量捕捉販賣,再加上棲地被破壞,導致數量銳減;不僅如此,台灣畫眉因為與外來種中國畫眉雜交,面臨基因稀釋的危機,如今被列為二級保育類。看著村民眼神發光的說著「我很喜歡聽牠的聲音」,陷入美好回憶的模樣,讓我忍不住感嘆自己太晚出生,錯過鹿寮坑最美好的時光。

很會唱歌的台灣畫眉(圖片來源:Flickr_Gary Kuo)

實際走入淺山之後,才知道曾經有那麼多動植物圍繞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生活。認識牠們,不僅多了一種生活樂趣,同時也是地方記憶與文化的延續,去帶領我們認識腳下這塊土地,找回人和山林與溪流之間的連結。在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我們不僅是以信託的永久承諾守護這座山林,透過生態調查掌握淺山生態變化;更希望透過居民的眼睛、地方的記憶,為這塊土地留下紀錄,作為保育的方針、未來的行動指標。期待有一天,台灣畫眉悠揚的歌聲可以再次旋繞於鹿寮坑。

指導單位-文化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輔導單位-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首圖圖片來源:江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