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生態 | 野生動物與他們的產地

  • 作者 吳佳奇
  • 日期 2022.08.10

近幾年來,政府的不同單位開始推廣友善耕作的相關策略,例如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談到了有機、安全、友善耕作、農村再生外,其主軸包括生態友善、綠色環保、食農教育等幾個面向,不僅希望能有新血能注入農村,帶領產業轉型外,也強調農業的永續經營與對環境的友善;與此同時,林務局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期待能借鏡里山倡議的經驗,跨域整合不同單位,讓民間跟政府單位可以共同創造友善野生物的環境,讓野生物們不因棲地破碎而面臨滅絕的風險。

而在這些環境友善的倡議中,我們就是在第一線的耕作者,面對的是果園、農民與淺山的生態環境。這次就讓我們來分享一下,在友善環境耕作的果園中,有什麼有趣的發現呢?

果園中的發現

剛開始管理果園時,體會到農民的辛勞、雜草的猖狂,與炎熱夏天的汗流浹背,然而當努力量增加以後,我們的視野也會隨之打開。野外最常見的莫過於各種鳥類了,隨著不同季節的出現,在這裡也可以觀察到各種鳥兒的出沒,常見的台灣特有種如台灣藍鵲、台灣紫嘯鶇、翠鳥、五色鳥、紅嘴黑鵯等等,季節限定可見一些降遷的種類如灰喉山椒、白尾鴝、白耳畫眉、冠羽畫眉,另外也可觀察到過境鳥如紅尾伯勞、灰面鵟鷹等;有一年乾旱嚴重,外面的水稻跟河水都因缺水而乾枯,我們在鹿寮坑內的溪溝內也首次觀察到花嘴鴨在此過冬,在我們進行觀察與紀錄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如果棲地被保存下來,野生動物自來,有了紀錄,才有前後對比的依據。前同事曾經跟我們分享在做鳥類調查時讓人印象深刻的ㄧ句話 讓常見的鳥保持常見,而不是等到來不及以後,才發現鳥兒的消失。

   
左:翠鳥,中:大冠鷲

每當黃昏時,偶爾會聽見山羌的吠叫,除草後,常常發現穿山甲挖掘的大小洞穴,後來問了專家才知道,這個是吃的洞穴、那個是休息。還常常在自動相機紀錄中發現一個洞穴共同使用,當穿山甲離開以後,鼬獾、野兔、黃頭鷺都愛在洞穴附近出沒,而有趣的是,洞穴也非單一使用,過一陣子後,又可以發現穿山甲回來重複使用舊有的洞穴,看到他們的出沒,最欣慰的莫過於我們了。你看不到他們,但你感受得到他們的存在與痕跡,心靈因此得到滿足,這說的不是信仰,而是我們對野生動物的感受。

圖:穿山甲挖掘的洞穴

晚上是人們休息的時候同時也是許多野生動物出沒的時刻,如果是夏天就更精彩了,可以發現各種青蛙、蛇的蹤影,曾經帶著實習生在野晚上山,她們才驚覺,原來白天覺得就只是果樹的環境,在晚上竟然如此精彩!

     
左:青蛙,右:龜殼花

然而,野外是危機四伏的,即使果園中並沒有獸鋏,但危險並未解除,野生動物受到的威脅有幾個方面,舉凡道路的開發、棲地的破壞、犬隻的攻擊、農藥、路殺等等,沒有一項可以跟人的行為分開,當我們檢視自動相機的時候,總會看到許多犬隻的出沒、還有對野生動物的追逐,又或者是斷尾、斷手的野生動物。這裏是人們生活的範圍,但同時也是野生動物們活動的範圍,人的行為其實很容易吸引野生動物的前來,像是肥沃的土壤、有水的環境、單一大量出現的果實等等,我們持續六年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友善環境農耕,留下野生動物與人共存的緩衝區,一個友善的果園,除了是農民的經濟來源外,也可以變成動物安心生活的家。

圖:自動相機拍攝到斷尾的穿山甲

友善農耕的目的

友善環境農耕從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與社區建立更多的合作,然而也從中發現,在農業上如果沒有經驗與共通的語言,是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也因此我們與社區合作落葉堆肥土壤改良場,同時接下農民無償提供的土地,開始了友善農耕這條路,六年中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紀錄這片山林的生態資料。

社區的居民們從觀望、不理解,到後來開始有了更多的合作與接觸;並在2021年,我們得到了農民的支持,開始正式租地,不再以無償的方式認養荒廢的農地,而是以一個實際的耕作者,租用一塊原以慣行為主的果園,並轉作友善耕作,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從實作中瞭解農業上所面對臨的所有問題,並持續進行里山生態與環境的紀錄,開啟與農民間更多的對話。

現實生活中其實有更多更多的例子,老鷹棲架、田鱉米、石虎米、老鷹紅豆、友善菱角等等,吃;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現在越來越多的友善環境農產品有機會進入市場中,如果人們可以藉由吃這件事情,給野生生物、給農民更多的支持,我們相信,環境也會漸漸變好的。

贊助資訊:感謝行政院環保署補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