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保育模範生 躲過走私仍難逃浪犬威脅 十年救傷趨勢透玄機

  • 作者 廖靜蕙
  • 日期 2022.03.10

下午4點多,台灣中部11月的陽光稍稍褪去,氣溫變得宜人,不僅適合人類散步,對於救傷康復中的穿山甲也合宜。

特生中心急救站[1] 獸醫師徐小晴和陳秀慧,帶著復原中的穿山甲,到附近起伏的坡地散步。雖說「帶著」,事實上,人獸之間保持著一段相當的距離,只是,只要看到穿山甲低頭挖洞,就得趕緊阻止「穿穿」這個行為——誰知道這一挖多深、從此遁入地下消失形影。

康復中的穿山甲,散步是野放訓練的重點。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急救站研究員詹芳澤醫師表示,這幾年穿山甲通報到特生的案例有增加的趨勢,這個現象從2015年開始,2018年翻了一倍。一開始以為代表穿山甲數量變多、族群穩定成長,是好現象;然而在一次會議中發現,自動相機記錄到穿山甲的次數增多的同時,穿山甲棲地上出現的犬隻也增加了。另一現象是,穿山甲救傷次數增加,但其他動物救傷並沒有等比增加。

救傷中心近十年數據觀察:犬貓攻擊致傷比例明顯增加

穿山甲在台灣雖非瀕絕物種,卻因特定的威脅需要關注。特生急救站這兩年穿山甲救傷數量顯著增加,牠們大多因為獸鋏、犬隻咬傷,經民眾發現通報。

相較於其他國家因中藥材等因素走私,台灣穿山甲處境相對安全穩定,不過仍難敵棲地破壞、獸鋏和人類畜養或自由活動犬隻的威脅,其中獸鋏已受國家法令管制,野外數量可預期逐步減少,然而低海拔犬隻活動的跡象卻有增加的趨勢。

「被狗咬的案例越來越多了!」徐小晴和陳秀慧兩位臨床獸醫師都有此感慨。這兩年通報的案例,尾巴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咬傷,極可能是犬隻攻擊。

急救站統計因犬貓攻擊受傷而通報的案例,十年來(2011~2020)無論是野生動物或穿山甲都呈現增加趨勢。

貓隻攻擊從2011年二例增加到2020年13例,犬隻攻擊從14到41例;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從2011年三隻增加到2020年28隻;綜合各項因素,急救站處理穿山甲救傷十年來也由18隻增加到43隻,顯示犬隻咬傷的個體數增加,比例也是上揚的趨勢。

「穿山甲是受犬隻攻擊數量最多的野生哺乳動物。」急救站如此結論。

特生中心統計,犬傷穿山甲比例逐年增加。製圖:鄒敏惠

另一項對比數據則為「獸鋏」,過去獸鋏是野外穿山甲致命的存在,十年來從五隻到四隻,雖有微幅起伏,始終維持平穩,也許是禁用政策奏效。

防禦力低 穿山甲遭犬傷數量比例最高

「通報救傷的穿山甲,有些尾巴咬得很短或連腹側都被咬,顯示穿山甲是被一群犬隻攻擊或被攻擊很久,承受嚴重的傷害,這不但指肢體所受的傷害,還包括過程中因緊迫導致身上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影響身體功能。」詹芳澤如此描述。

穿山甲雖全身都有鱗片,卻對外界刺激相當敏感,一驚嚇就全身蜷縮,外露的尾巴成了攻擊目標,原本長長的尾巴,因為不同的犬咬程度而出現變化,甚至被咬得只剩下屁股。

尾巴對穿山甲有多重要?徐小晴說,穿山甲上下坡或爬樹都須尾巴維持平衡,育幼時,小穿山甲會巴著媽媽的尾巴。另外,穿山甲若連爬樹都做不到、走路都有困難,在野外將陷入險境。

不過也有些傷口不是從外觀就能察覺,死後解剖有助於了解創傷面目。有一個死亡個體經解剖得知,腹腔內側已積血,其中一顆腎臟潰爛,推測可能是犬隻利齒咬下當下,同時擠壓內臟器官所致。

從尾巴傷勢判斷應為犬咬。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犬傷穿山甲死亡率近五成 僅「天選之穿」得倖存

通報送到急救站存活的個體,還有更大的挑戰需克服。雖然救傷技術不斷提升,但穿山甲始終無法克服對外界的警戒。送到急救站的穿山甲,若非傷勢過重、不久死亡,就是過於緊張、不吃不喝,造成免疫力降低,各種疾病接踵爆發,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致死,死亡機率逼近一半。

這過程既漫長又哀傷,該不該執行安樂死或繼續等待機會?往往令獸醫師遲疑。嚴重受傷的個體終究得面對人道處理。「我們不會到野外餵食這些動物,以急救站立場,這些動物終須回歸野外生活,老病殘弱的個體就是面臨淘汰。」詹芳澤表示。

「最麻煩的就是不吃飯,之前有一隻中獸夾、懷孕中的穿山甲,因為不吃,傷口感染等因素,最後死亡,腹中的小穿山甲也無法保住。」徐小晴就曾照顧一隻尾巴斷到剩下肛門口殘留的一點點,幾乎整條都斷了,來急救站時已很虛弱,又因穿山甲至今人為飼養存活率極低,當下就決定讓牠安樂死。

陳秀慧則照顧過一隻尾巴被咬斷約2/3,腳有擦傷、骨折的穿山甲,研判為犬咬,到急救站時,缺乏免疫力、全身都是水泡,幸好骨折有癒合,並且成功野放。對急救站的工作人員而言,能倖存的,可說是「天選之穿」。

急救站人員處理穿山甲。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犬咬傷口癒合緩慢 救傷資源消耗大

「遭犬咬的穿山甲,除了撕裂傷,傷口更可能因犬隻口腔細菌惡化。」陳秀慧曾有一隻遭犬咬的穿山甲,傷口已化膿、嚴重感染,三天後不治死亡。他說,在人為環境下住院,造成的緊迫常使野生動物免疫力下降,穿山甲尤其容易出現肺炎等疾病;只要感染受到控制,野外受傷的穿山甲也能自行痊癒,端賴運氣。

不過,穿山甲傷口癒合的速度,比其他哺乳動物來得慢。急救站目前試用高壓氧或雷射加快傷口癒合的速度,也加快野放的速度。

隨著穿山甲救傷需求增加,救傷資源也跟著緊繃。「穿山甲一住少則2、30天,多則甚至50天以上,有傷口通常超過兩個月,平均一兩個月,而且不是每一隻穿山甲經過救傷就能野放。」詹芳澤說。

當救傷個體傷勢改善、吃得下飯,在確認能存活的情況下,急救站也會快速野放。前年5月就有民眾通報被狗咬的雄性亞成體穿山甲,尾巴大概斷掉1/4,進入急救站後,能吃替代螞蟻和白蟻的人工配方食物「改料」,傷口也恢復得不錯,接近兩個月後野放。

穿山甲吃人工配方食物「改料」。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散步中的穿山甲。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救傷復原中的穿山甲。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急救站統計了成立以來(1993年)至2020年遭犬隻攻擊通報穿山甲的預後,109個案例中,有58隻野放,死亡38隻,安樂死12隻,1隻收容。

保育穿山甲 專家建議從遊蕩犬隻管理做起

急救站從救傷過程中,逐漸摸索出值得參考的意見。陳秀慧建議,最直接的方式是減少野犬數量,飼養方式不要放養;其次,有些民眾看到後院出現穿山甲,認為「這麼珍稀的物種怎會出現在這裡?」就送到救傷中心檢查看看有沒有怎麼樣,但這過程,反而讓穿山甲更緊張、影響健康。

別擔心,判斷穿山甲是否需救傷有撇步!民眾可觀察穿山甲行走是否正常,身上有無血跡或傷口;如果牠已經捲起來了,就退後、站遠一點觀察。通常穿山甲意識到周遭沒有威脅時,就會慢慢張開。

「牠一緊張就捲起來,你越想靠近牠觀察,牠蜷縮得更厲害,抓牠讓牠更緊張。」陳秀慧解釋,穿山甲聽覺和嗅覺的靈敏度大於視覺,需減少周圍的聲音和干擾。

「我們收到的都是年輕的(個體),不曉得會不會影響族群。」陳秀慧接著說。研究人員推測,穿山甲亞成體最容易受到犬隻攻擊;偶爾也有受攻擊的成體,但數量較少。

詹芳澤也說,棲地出現犬隻,對野生動物帶來極大壓力,尤其衝擊著地棲型物種,穿山甲首當其衝。「伴侶動物最好生活在我們周邊、在我們的家庭、房舍中生活,並善盡飼主責任,不要讓牠到野外跨了界;對於跨了界的犬貓,管理者也應妥善處理。」

穿山甲小檔案

台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又稱台灣鯪鯉、悶仔、土龜,身上覆有鱗片的哺乳動物,屬中華穿山甲的一個亞種,也是台灣的一個特有亞種;因棲地流失及人類過度捕食等因素瀕臨絕滅。
台灣穿山甲分布於台灣,是中華穿山甲(M. pentadactyla)的指名亞種。其他兩亞種包括分布於海南島的海南穿山甲(M. p. pusilla),以及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華南地區、中南半島的北部、不丹和尼泊爾等地的華南穿山甲(M. p. aurita)。
中華穿山甲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為「極度瀕危」。台灣穿山甲於 1989 年列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之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則評估列為「國家易危(NVU,Nationally Vulnerable)」類別的名錄中。

註釋

[1] 全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感謝行政院環保署補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