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鹿寮坑蜿蜒的柏油路來到自然谷入口的斜坡旁,在你前往自然谷的開始探索之旅前,不仿停下腳步回頭看看。你會發現,斜坡對面轉角處的樹叢裡,一棵筆直茂盛的香椿早已站在那歡迎著大家的到來,頂端噴發而出的紅色嫩葉是它最大的特徵。
說到香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那評價兩極、濃鬱撲鼻的味道。在喜歡的人眼裡,醇厚的香氣讓人無法自拔、愛不釋手,不管是涼拌、熱炒還是用其他方式入菜,全都來者不拒,詩人蘇軾就曾這樣描述香椿樹:「春木實而葉香可啖」。但要是被討厭的人聞到,那枝葉中蘊含三、四十種具揮發性的油、酯、醇、酚、酮等芳香成分,形成一股擅長「化學攻擊」的氣味大軍,就會摧枯拉朽般地朝鼻子襲來,讓人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印象。
但其實香椿也是十分無辜,這些化學物質原本是香椿製造來保護自己,以警告那些食草的動物與昆蟲,沒想到人類不但沒被氣味趕走,反而被吸引而來,採摘下來料理成一道道風味獨特的料理,也因此香椿又被稱為樹上蔬菜。嫩葉一般在清明節前後發芽,穀雨節氣之前採摘的口感與味道最佳,有一個民間俗語:「雨前椿芽嫩無絲,雨後椿芽生木質」,說的就是香椿採摘的時機,其中雨指的是穀雨節氣,意思是初春的香椿最為嫩鮮,過後枝芽會變得木質化而難以下嚥。
除了香氣外,人們會如此著迷於香椿不是沒有原因,香椿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同時富含維生素 A 原、維生素 C、維生素 E 以及鈣、磷、鉀等多種營養素。但是香椿中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其中亞硝酸鹽具對身體有一定程度的傷害,剛採摘的香椿嫩芽亞硝酸鹽含量低,可清洗乾淨後直接烹調食用;若是採摘後放置一段時間,香椿中的硝酸鹽會逐漸轉變為亞硝酸鹽,過量食用有一定的健康風險。
其實香椿原產於中國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至於香椿開始在台灣大量被栽植,則要從中華民國政府自大陸撤往台灣說起。隨政府來台的百萬軍眷帶來採食香椿的習俗,讓香椿一夕間成為炙手可熱的植物,並在各地以眷村為中心,在台灣流傳並散布開來。不少至今保存完好的眷村仍可見到每戶庭院栽植的香椿,它是昔日眷村的標誌,也是軍人子弟舊日生活回憶中難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