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介紹一種全身是寶的植物,但我先不跟大家說它的名字,請大家拿到葉子後跟我做一樣的動作,再猜猜看它是誰。」我搓揉著剛摘下的葉子,細聞它的香氣後將葉子放進嘴中……。我總喜歡讓大伙以實際接觸的方式來認識自然界中的好朋友。當我咀嚼口中葉子,不少人露出了驚訝、狐疑的表情,但當他們跟著我做時,臉上的表情從狐疑轉變成驚喜、甚至有些享受。
「肉桂!是肉桂!」有伙伴在說名字時甚至興奮得手舞足蹈。說實在的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good try! 你的答案很接近了,不過它是肉桂~的替代品,名叫土肉桂」我笑著說。
沒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植物,就是自然谷的明星植物-土肉桂。
我們一般用來增加食物風味的肉桂棒及肉桂粉是利用原產於斯里蘭卡的錫蘭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或是中國的肉桂(cinnamomum cassia)加工製作而成:將樹皮直接壓輾揉製或細磨成粉。別小看這個帶香氣的小東西,除了是現今甜點的高級原料外,在17世紀時,肉桂、茴香這些香料甚至帶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貿易,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以此賺進了大筆財富。不過我們今天介紹的土肉桂並非舶來品,而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原生種。土肉桂生長在臺灣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不同於肉桂需要取樹皮或樹枝才能製作香料,它的葉子中就含有大量的肉桂醛,換言之,我們可以在不破壞植物體的情況下取得這些珍貴的抽出成份。
我既說土肉桂抽出成份珍貴,就不能不好好介紹它們。林業試驗所胡大維老師與台灣大學化學系林耀堂、郭悅雄老師曾分析研究土肉桂的抽出成份,並依照化學結構將抽出成份分為九大品系。其中最重要的成份便是肉桂醛。肉桂醛具有香、甜及辣的口感,其甜度約為蔗糖的50倍,因此被大量添加在食品中以增加食物風味及天然防腐。土肉桂葉初嚐味道香甜而尾韻轉辣,鄒族原住民將其視為零嘴,阿美族人也會將土肉桂的果實搭配檳榔食用。台大張上鎮老師進行抽出成份研究發現肉桂醛不但有良好的抗蟲、抗菌效果,同時能降低動物體內之尿酸濃度,因此可發展成抗結石、治療痛風或降低尿酸的保健產品。而其他學者也發現土肉桂的抽出成份中Flavon-3-ol 類型的抗氧化物能強化胰島素穩定血糖的功能,因此對人類好處多多。另外土肉桂中的桂皮醛對黴菌、腐朽菌及使人致病的細菌、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因此也可以應用於文物保存或是醫藥領域。經過實驗發現土肉桂抽出成份對塵蟎、白蟻入侵紅火蟻及常見的病媒蚊也有好的抑制或毒殺效果,可製做成生態友善的環境用藥。
除了抽出成份外,土肉桂還有許多用途,木材可用於建築或製造器皿。生態景觀部份,土肉桂除樹形優美,同時也是斑鳳蝶、寬青帶鳳蝶及升天鳳蝶的食草,因此是很好的造景樹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土肉桂木材泡水後會產生黏液,可做為製漿造紙的添加劑。用途廣泛、樹型優美又是原生物種,因此政府曾大力推廣栽植,然而卻意外的造成外來種的入侵。一些不法的苗木廠商大量引進成本低廉的陰香來魚目混珠。由於兩樹種的幼苗極為相似,因此不少民眾深受其害,就連林務局也無法避免。陰香繁殖力超強,一棵十五年生的陰香,每年約可結實六到十萬粒種子,間接威脅到土肉桂的生存。還好林務局發現後,除了清除剩下的陰香苗木,也著手監控陰香的蔓延狀況。雖說陰香和土肉桂長得相似,但還是有辦法區別:土肉桂的小枝為淡綠色,葉子革質且顏色較淡,葉背也因帶白粉而帶灰白色,而陰香的小枝紅色,葉子是紙質顏色較深,葉背的部份則為淡綠色。就我觀察發現,雖然兩種樹種的葉子有些個體變異,但多拿一些葉子做比較可以發現土肉桂三出脈的分叉點似乎比陰香更接近葉子基部。另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辨認方法,就是摘下葉子搓一搓,咬一咬,只有土肉桂有有濃郁的香氣及甜味,陰香除了香味不明顯外,嚐起來也只有辛辣味。
我雖然不喜歡蘋果派中熱肉桂的味道,但還蠻喜歡土肉桂葉子散發的純粹香氣及甜味。走在自然谷的林道上,我隨手摘下一片葉子淺嚐,也在心裡祈禱著土肉桂及其它受到入侵外來種影響的臺灣居民們,能夠撐過外來物種造成的危機,在臺灣這塊寶島上繼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