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味子

  • 作者 謝長穎
  • 日期 2017.03.15

中文名

南五味子

別名

紅骨蛇、美男葛、內風消

科名

五味子科

學名

Kadsura japonica

分佈

全島山麓至海拔600-2,000 公尺之森林中,喜生長於較陰濕處。

生態

-

特徵

  1. 常綠木質藤本,莖或新葉呈暗紅色,全株光滑無毛。
  2. 單葉互生、葉肉質,長葉炳基部有小苞數片。葉形長橢圓形或長橢圓披針形,先端漸尖形,葉緣疏齒狀或全緣。
  3. 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朵單生於葉腋,呈下垂狀。花被片有腺點,通常排成2-3列。
  4. 果聚生成圓球形,果皮氣微,味微酸,漿果熟時呈紫紅色,多漿。
  5. 種子腎形,種皮堅硬而脆,可食用,種子破碎後有香氣。

補充

首圖來源:認識植物-南五味子

人生無味 品嘗五味

「雞肋者,棄之可惜,食之無味。」雞肋的味道是自己決定的?還是別人呢?
「我們是不是也處在一個所謂的『雞肋世代』」?一位香港女作家如此寫道。

冬天的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南五味子在莖上鬈曲著,湛紅的南五味子果映著露珠,彷彿透過萬花筒看見另一個世界。新鮮的五味子入口酸、甜而鹹,往內的核有一點辛帶點苦麻,但是卻會越嚼越香,多些嚼勁直至受不了,加速的時間剎那凍結,過往的故事深埋於此。要前進但又怯步,想多吃一點卻又擔心苦澀,這是南五味子帶給我的體驗。

(圖片來源:Flicker。擁有者:harum.koh。CC BY-SA 2.0)

屬於台灣原生物種的南五味子,它的果實由紅色圓球形的小漿果聚生而成。在《唐本注》裡有一段和果實相關的記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意旨其果肉酸、甜,種子苦、辣,全體則帶鹹味。而因為其果、根、皮都是中藥材,常被用來當作中藥,這種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實,能平衡人體五臟–心、肝、脾、肺及腎,因此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早在兩千多年前,王宮貴族和中藥名師已普遍採用這種傳統沿用的強身妙品,在日本和中國藥典中,五味子是熱門的專論題材。

李時珍謂:「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人滋補藥必用北產者良」。源於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色鮮紅、個頭小、肉輕薄,果肉常緊貼種子上,種子1~2粒。果肉氣微,味道微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

但在台灣,五味子其實有三種,分別是「阿里山五味子」、「南五味子」以及「菲律賓南五味子」。其中菲律賓南五味子分布在蘭嶼及綠島,而南球北串的口訣則是形容阿里山五味子的果序為穗狀,像葡萄串;南五味子的果序則為球狀,狀似從前大戶的掌上明珠,隔絕於世俗之外,只能靜靜的聽跟前煩惱,嚼一嚼總覺無味。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匆匆劃在人生路上,好以標記這路線、這頓飯、這般生活,我們已悄然走過。仰望天空半遮眼,麻亂的舌頭從紛雜的思緒裡嘗到一點林蔭間的味道,混雜迷濛的光影,我輕輕咬下一口,卻又再一次的於急煞中看到黑與白縱橫交錯,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失速感。

回過神來,同伴老早走遠去,再看看手裡的南五味子,原來奇妙的不是神經衝擊,而是回憶帶給自己的無盡體驗。剝開一層一層的南五味子果實,如同把自己的人生卷軸攤開來重新檢視。甘、酸、辛、苦、鹹聚合在一起,如果你選擇咬一口,可以在紙上重新排列他們的順序。不去依循別人走過的路,自己發現和體悟到的,才是每一塊雞肋有價值的地方。

單果及種子,以米粒作為比例尺。圖片來源:認識植物-南五味子

 

小知識

五味子的應用

五味子是兼具精、氣、神三大補益的少數藥材之一,根莖具清熱、解毒、涼血及降壓等功能。而其枝葉繁茂,夏有香花、秋有紅果,是庭園和公園垂直綠化的良好樹種。同時樹皮富含黏質,也可充作造紙糊料及髮油。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