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紅外線自動相機影片判讀時,有一隻不像竹雞、也不像翠翼鳩的鳥出現在畫面上。同事盯著螢幕,默默地說「這個有點呆呆的樣子……是白腹秧雞。」什麼!原來除了黑冠麻鷺之外,還有其他呆呆笨笨的鳥啊!(黑冠麻鷺不太怕人、時常在路邊緩慢行走或發呆不動,因此被許多人稱為笨鳥)
喇叭傳來「補鍋、補鍋」的聲音,瞬間喚醒我塵封已久的記憶。這不是以前很常在家附近聽到的聲音嗎?我趕緊和家裡長輩查證。一聽到這特別的「補鍋」叫聲,長輩們紛紛說「這個以前很常聽到啊!從晚上一直『補』到天亮啊!」「牠喔,很機警,有一次我在溪邊看到牠,才瞄到牠,牠就馬上跑去草叢裡躲起來不見蹤影。」這令人印象深刻的叫聲,讓客家人稱牠為「補鑊鳥」(鑊即是鍋的意思)。
如果你聽不懂客語,可能會覺得那叫聲更像「苦啊、苦啊」,像是不停在訴苦一般,所以也有人稱牠為苦惡鳥。白腹秧雞的繁殖期在3月到7月,此時特別容易聽到牠們的叫聲,尤其清晨和黃昏是牠們的活動高峰。清亮高亢而重複的鳴叫,有時甚至會持續一整夜。
除了以叫聲命名之外,白腹秧雞從臉部一路延伸到腹部的白色特徵,和背部黑褐色的羽毛形成強烈對比,也讓牠得名白面仔。但幼鳥可就不一樣了,全身從頭到腳黑漆漆,羽毛蓬亂,出生不到兩天就會搖搖晃晃跟在親鳥後面學習覓食,真的是個「毛頭」小子,非常可愛。
影片一開始快速跑走的小小身影就是白腹秧雞的幼鳥
白腹秧雞那圓圓的大眼睛搭配細長的雙腳,行走時頸部會一縮一伸地前後晃動,紅褐色尾巴則是上下搖擺著。這個呆萌的身影時常穿梭在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草叢或稻田裡,捕食蜘蛛、蚱蜢或福壽螺,也吃小魚和水生植物的嫩莖與根,屬雜食性。牠是農村和鄉間常見的鳥類,但只要有適合的環境,白腹秧雞也有機會在城市裡生活,例如新竹市立動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大湖公園等地皆曾目睹牠的蹤影。
白腹秧雞主要棲息在低海拔地區,生活範圍難以避免地和人類活動區域重疊。越來越多道路的出現,切割了動物棲息的綠地及自然環境,牠們因此需要跨越更多條馬路、承擔更大的風險才能夠抵達棲息地。白腹秧雞生性敏感且機警,不易目擊,如果受到驚嚇或威脅,通常會以快跑的方式鑽入草叢,而不是選擇飛行。但跑得再快也敵不過汽機車的速度,因此偶爾還是會在路上看到白腹秧雞遭到路殺的景象。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飛奔而去的小小身影,有可能是白腹秧雞,也有可能是其他動物,例如鼬獾、黑眶蟾蜍、青蛇……等。請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放慢車速,一個簡單的行為就能守護牠們的生命。在特定動物出沒的熱區,路旁通常會有警告標示,也可以多多留意。如果遇到疑似受傷的個體,可以聯繫各縣市的救傷單位或1999專線,諮詢專業意見後再行動,採用正確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對個體造成二次傷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