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理。因志工重新召募不易,所以由科學指導員、EcoDiver志工、在地導潛共9位組成菁英團隊,完成此次海下任務。當日蘭嶼海況良好,依歷年調查地點玉女岩、母雞岩及南獅(雙獅岩),分別在淺處(4~5m)及深處(10~12m)進行穿越線調查。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23/8/22
調查地點:玉女岩、母雞岩、南獅
深度:5米、10米
天氣:晴
水溫:28.6~29.4℃
能見度:25米
此次珊瑚礁體檢結果顯示,三個調查地點的活珊瑚(硬珊瑚與軟珊瑚覆蓋率總和)覆蓋度,5米介於40~43.1%,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程度(25~50%),10米處介於51.9~64.4%,屬於國際標準的「優良」程度(超過50%),而各穿越線活珊瑚皆以硬珊瑚為主。活珊瑚覆蓋率最高為母雞岩10米,最低為南獅5米處。
在其他生物類底質中,所有穿越線都記錄到海綿,其中玉女岩及母雞岩的5米處覆蓋率較其他穿越線高出許多,分別為12.5%與10%,現場觀察大部分為蝕骨海綿,少部分為黑皮海綿。自2017年首次觀察到大量海綿後,2017-2022年玉女岩5米處海綿覆蓋率介於8.2~18%,母雞岩5米處則為0.7~6.9%,然而今年卻增至10%。
此外,玉女岩及南獅的10米處、母雞岩5米處則觀察到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度介於0.63~3.8%。
其它非生物類別的底質則以岩石為主,覆蓋度介於25.6~45.7%,最高為玉女岩5米處,最低為南獅10米處。三個調查點的10米處皆有零星的沙粒分佈,介於1.9~8.8%,南獅10米處最高。
指標性魚類部分,除玉女岩5米處以外,其他穿越線皆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介於3~9隻/100 m2,以南獅10米處最高,母雞岩10米處最低。除母雞岩5米處以外,其它穿越線皆記錄到大於20公分的鸚哥魚,族群密度介於0.25~2隻/100 m2,以母雞岩10米處最高,南獅5米處與玉女岩10米處最低。另外,
僅母雞岩10米處記錄到超過30公分以上的石斑,族群密度0.25隻/100 m2,其他樣線則僅目擊到體長小於30公分的石斑。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所有穿越線皆記錄到硨磲貝,族群密度介於0.5~2.75隻/100 m2,以玉女岩5米處最高,母雞岩5米處與南獅5米處最低。此次調查三處樣點,共記錄到39隻硨磲貝,其中逾七成的個體小於10公分(28隻),僅1隻個體超過20公分。玉女岩及南獅的2個深度皆記錄到魔鬼海膽,族群密度介於0.25~3.25隻/100 m2,以玉女岩5米處最高,南獅5米處最低。僅南獅10米處記錄到清潔蝦,族群密度為1隻/100 m2。
於環境衝擊部分,母雞岩5米處記錄到少量的一般垃圾,屬於低度環境衝擊;南獅10米處記錄到一般及漁業垃圾,為輕度-中度的環境衝擊。與臺灣本島其他海域比較,海洋垃圾相對較少。
蘭嶼的海洋清澈透藍,能見度至少20米以上,活珊瑚覆蓋度多達國際標準的一般-優良程度,但近十年珊瑚礁體檢資料顯示,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不僅種類少,族群密度亦不高,僅蝶魚與硨磲貝數量相對穩定。推測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地居民「靠海吃海」的採集行為,此外,蘭嶼珊瑚礁較缺少立體錯落的層次,可提供給生物躲藏棲息的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