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墾丁樣點合界,由陽光潛水自2016年起認養,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珊瑚礁體檢,歷年參與志工團隊大致固定,有經驗又有默契,近年志工們陸續取得珊瑚礁體檢基金會認證之生態潛水員EcoDiver資格,都是珊瑚礁體檢的資深大學長/姐了!!本次記錄到的硬珊瑚覆蓋率,是資深志工們在合界調查以來最低的一次。10米礁盤原是硬珊瑚的天下,覆蓋率達50%以上,自2020年秋季發生珊瑚白化之後,10米礁盤的硬珊瑚覆蓋率下降趨勢較5米礁盤更明顯,且後續幾年的紀錄顯示,10米礁盤的底質組成與5米處越來越相似。後續發展仍待持續觀察,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或許已經逐漸擴展到深處。
體檢成果
調查地點:墾丁合界
調查時間:2023年04月16日
水溫:24ºC
天氣:晴朗
調查深度:5米及10米
能見度:10 – 12米
本次調查顯示,合界覆蓋率最高的底質類型為岩石,在水深5米處和10米處穿越線覆蓋率分別為47%和39%;其次為硬珊瑚,覆蓋率皆為27%;排名第三的則是藻類,覆蓋率20%和23%;其他底質類別的覆蓋率皆低於5%。此外,還記錄到新死珊瑚,幸而僅有零星發現。
而2個深度的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與軟珊瑚合計)分別為29.375%、31.875%,依據國際標準,屬於「一般」等級(25~50%)。
指標性魚類記錄到最多的為蝶魚,在5米處族群密度為10.75隻/100m2,10米處則為13隻/100m2;鸚哥魚也有少量被記錄到(5米:0.75隻/100m2;10米:0.5隻/100m2)。掠食性魚類則記錄到石斑魚,在5米處為1隻/100m2,10米處則是1.25隻/100m2,體長皆在30-40公分之間;另外10米處還有石鱸0.75隻/100m2和裸胸鯙0.25隻/100m2。
調查過程中目擊海龜4次,單從體型上可辨別出至少有兩隻不同的個體,但仍可能重複目擊某個體。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5米處記錄到魔鬼海膽15.75隻/100m2、清潔蝦1隻/100m2、硨磲貝0.75隻/100m2和龍蝦0.25隻/100m2。10米礁盤則有魔鬼海膽12.75隻/100m2、清潔蝦1隻/100m2和硨磲貝2.5隻/100m2。
歷年回顧
回顧從2016年以來的調查數據,合界的硬珊瑚覆蓋率(淺藍線)在本次不論5米或10米深度,都是歷年來最低記錄(27%)。與前次調查相比,岩石覆蓋率(綠線)下降,藻類覆蓋率(黃線)則有明顯的提高(20%以上),而10米處的藻類覆蓋率甚至較前幾年都來得高,可能是冬季增生的藻類尚未消退,亦可能是受到氣候變遷、海水升溫影響。
過去5米處的硬珊瑚覆蓋率約在30-40%之間,僅2020年時記錄到較高覆蓋率(一度超過50%),因此本次調查記錄的27%與30%相去不遠,可能屬於調查誤差範圍,但也有可能是2020年珊瑚白化的後續效應,需追蹤觀察。而在10米處的活珊瑚覆蓋率在2020年珊瑚白化以前都維持在50%以上,自白化事件後一直沒有恢復過往水平,直到本次調查再降至27%,相較於5米可能失去更多的硬珊瑚群體。
合界的指標性魚類族群尚稱穩定,以蝶魚為最常見,鸚哥魚的數量較少,但也是年年都看得到,而掠食性的魚類如石鱸、笛鯛、石斑、裸胸鯙則是在10米處的數量較多,5米處僅有零星紀錄。
至於指標性無脊椎動物族群,魔鬼海膽的族群密度在2017-2018的一波高峰後,2019至今數量都處於相對低的狀態;硨磲貝的族群數量雖少但穩定,且5米和10米處的族群數量相近;其他類別僅清潔蝦和龍蝦偶有紀錄,目擊率在5米處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