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IA logo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春季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 作者 陳恩霆
  • 日期 2023.12.01

  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再度合作,於今年4/8-4/11召集8位潛水員,進行澎湖第二梯次EcoDiver生態潛水員培訓。希望這批優秀潛水員,成為未來澎湖的珊瑚礁體檢調查注入滿滿的力量。在培訓結束後,新手生態潛水員們也協助完成了春季的山水港與杭灣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調查日期:2023/04/10
調查地點:杭灣、山水港東側
天氣:陰
水溫:24度
深度:杭灣3-5米、山水港東側5-8米
能見度:3-5米

  調查顯示,杭灣活珊瑚(硬珊瑚與軟珊瑚加總)覆蓋率為30.625%,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等級(25%-50%),且皆為硬珊瑚。底質中生物類別組成最高亦為硬珊瑚,其次為藻類,覆蓋率為3.125%。海綿僅有零星分布,覆蓋率為0.625%。此外也觀察到零星新死珊瑚。非生物類別底質,最高為岩石30%,次之為沙24.375%、碎石10%。

  與2021年相比,硬珊瑚覆蓋率從25%提升至30.625%,有緩慢上升現象。因種苗繁殖場在杭灣海域已進行五年以上的珊瑚復育,今年初海洋途徑潛水的教練也記錄到復育珊瑚進行排卵行為,後續整體環境能否逐漸復原,將持續觀察。

  山水港東側活珊瑚覆蓋率為22.5%,屬「不佳」等級,主要以硬珊瑚為主。而硬珊瑚也是底質中生物類別的主要組成,軟珊瑚、海綿僅有零星分佈,覆蓋率分別為1.25%、0.625%。與2021年數據比較,硬珊瑚從24%降至21%,軟珊瑚則從7%降至1.25%,硬珊瑚覆蓋率微幅下滑,軟珊瑚則明顯衰退。

  本次調查發現不少泥沙,覆蓋率為51.875%,同時也是非生物類別中覆蓋率最高,其次則為岩石,為22.5%。

  與2021年相比,山水港東側泥沙覆蓋率提高35%,珊瑚覆蓋率下降或許與泥沙過多有關係。泥沙過多可能覆蓋於珊瑚上,導致珊瑚死亡,若覆蓋於岩石上,將使珊瑚或其他生物幼苗不易附著,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珊瑚覆蓋率。

  指標性魚類,杭灣記錄到蝴蝶魚65隻、石斑(30-40公分)2隻,族群密度為蝶魚16.25隻/100 m2、石斑0.5隻/100 m2。蝶魚與2021年春季34隻相比,數量近1倍。

  因杭灣樣區位於水深較淺之處,而一些指標性魚類偏好在較深的石塊間、沙地上活動,雖然近幾年下水時目擊次數增加,也觀察到團塊珊瑚上不少被鸚哥魚啃食的痕跡,但記錄到的數量仍偏低。

  山水港東側記錄到的魚種,計有蝴蝶魚45隻、笛鯛5隻、石斑(30-40公分)4隻,族群密度分別為蝶魚11.25隻/100 m2、笛鯛1.25隻/100 m2、石斑1隻/100 m2。因灣內仍有釣魚、打魚、放網行為,灣外則有漁船進行延繩釣,且灣內受到泥沙沉積影響,顯示灣內是一個有壓力的棲息環境。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杭灣共記錄到魔鬼海膽1隻、馬糞海膽2隻以及硨磲貝(25-45公分)3顆,族群密度為魔鬼海膽0.25隻/100 m2、馬糞海膽0.5隻/100 m2、硨磲貝0.75隻/100 m2。因樣區為許多枝狀珊瑚密集生長,或是大石塊,較缺少無脊椎動物可以躲藏的空間,可能因此海膽數量較少,藻類覆蓋率也因而較山水港東側高。環境衝擊部分,則記錄到漁業垃圾4件,一般垃圾3件。

  山水港東側則記錄到魔鬼海膽340隻、清潔蝦1隻、硨磲貝(25-45公分)13顆,族群密度為魔鬼海膽85隻/100 m2、清潔蝦0.25隻/100 m2、硨磲貝3.25隻/100 m2。與2022年數據相比,魔鬼海膽數量從183顆增加到340顆數量,增加近一倍。可能是魔鬼海膽數量較多的關係,因而山水港東側藻類覆蓋率極低。而硨磲貝數量從3顆增加為13顆,則令人振奮。

  環境衝擊部分,則記錄到船錨1件、漁業垃圾4件以及一般垃圾4件,而這也顯示出此處確實受到漁業捕撈的壓力。

杭灣樣區外的鸚哥魚群。
杭灣於樣區外的鸚哥魚群。
今年春季杭灣復育區的珊瑚夜間進行排卵。

更多文章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
2023年 蘭嶼 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告
2023-12-28
2023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原訂在5月下旬,受瑪娃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延至八月下旬辦...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秋季 珊瑚礁體檢 ...
調查報告
2023年 墾丁後壁湖 秋季 珊瑚礁體檢 ...
2023-12-23
今年秋季墾丁後壁湖(花園)珊瑚礁體檢,環資與認養潛店「CTDiver」合作舉辦...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調查報告
2023年 澎湖澎南海域 9月 珊瑚礁體檢...
2023-12-01
今年春季時,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培訓了8位生態潛水員,於秋季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