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19/10/30
調查樣點:美人洞、漁埕尾、厚石裙礁
天氣:晴朗
水溫:27-28度
能見度:美人洞10米、漁埕尾10米、厚石裙礁15米
底質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地點的活珊瑚(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覆蓋率為3.1-27.5%,美人洞5米處最高,為27.5%,厚石裙礁5米最低,僅有3.1%,漁埕尾5米處也僅有8.8%,且主要以硬珊瑚為主。以國際標準分級,活珊瑚覆蓋率25-50%屬於「一般」,僅有美人洞5米屬於這個等級,其他都屬於「不佳」(<25%)。2016年強颱莫蘭蒂侵襲前,厚石群礁5米處活珊瑚覆蓋度曾高達63.8%、漁埕尾5米處有37.5%,颱風對這兩處的珊瑚造成極大的損害,三年過去,除漁埕尾10米處逐漸恢復外,其他調查地點幾乎每況愈下。
有其他研究指出,颱風是影響珊瑚生態變動的最大因素之一,臺灣易受颱風侵襲,而活珊瑚覆蓋度一旦降低,需要很長的時間復原,甚至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水準。近年因海水溫度上升,除了可能造成珊瑚白化外,更可能造成颱風強度增強,嚴重威脅臺灣的珊瑚礁生態。2018年調查時,還觀察到厚石群礁有結螺聚集啃食倖存的珊瑚,對當地的珊瑚可說是雪上加霜,因此厚石裙礁未來的生態是否能夠恢復,相當值得關注。
魚類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地點皆有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介於1.25-11.25隻/100 m2,最高是美人洞10米,最低是厚石群礁10米。而鸚哥魚則是在美人洞和厚石裙礁10米都有記錄,族群密度介於0.25-0.75隻/100m2,最高是美人洞5米。其他則零星記錄石鱸、笛鯛、大於30公分石斑及裸胸鯙。漁埕尾10米穿越線上還記錄到10隻小於30公分石斑,因不屬於指標性物種,故沒有呈現在圖上,而這些小石斑是否能順利長大,也值得關注。
美人洞是三個地點中記錄到最多魚種的地點,有蝶魚、石斑及鸚哥魚,且數量也較多,此地活珊瑚覆蓋率是三個調查地點中最高的,珊瑚可提供魚類食物和棲息空間,再者鄰近又有養殖箱網提供可能的食物來源,這些環境因素都可能是美人洞魚類較為豐富的原因。
厚石群礁則記錄到最少種類,僅有碟魚及鸚哥魚,且族群密度都小於其他兩區。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三個地點都有記錄到魔鬼海膽,其中厚石裙礁10米處的族群密度相當高,為66.5隻/100m2,去年該處族群密度61.25隻/100 m2也是高居三處之冠。此處魔鬼海膽數量明顯高於其他區域,可能反映當地生態缺乏其天敵,或是有著豐富食物來源。其他地點魔鬼海膽的族群密度則介於4-9.5隻/100m2,最低是漁埕尾10米處,最高是美人洞10米處。
而除漁埕尾10米未記錄到硨磲貝外,其他調查地點都有記錄到大小不等個體的硨磲貝,族群密度介於0.25-1隻/100 m2,以美人洞5米處最高,厚石群礁10米處最低,此外還記錄到清潔蝦及梅花參。
梅花參 – 曾椲涵攝
而在調查過程中也不時目擊到海龜,志工隊很自豪的說:珊瑚礁體檢要將海龜歸類為「稀有」動物,在小琉球可是「常見」動物,也代表著小琉球的保育作為有成,才能讓海龜在這裡安心常駐。珊瑚礁體檢志工在執行漁埕尾海域調查時,發現中華電信施做海底電纜工程後未清除的沙包,沿著電纜線散落分布。後經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向中華電信反應後,對方也快速清除完成,良好的海洋生態正是需要大家一起關心及行動。
※更多小琉球珊瑚礁體檢的照片
※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來當守護珊瑚礁的潛水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