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育朱, 圖/湯谷明
番仔澳珊瑚礁體檢由12名志工協助調查,雖然珊瑚覆蓋率不佳,卻意外發現不少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志工紛紛表示「以後潛水不會只看小丑魚了」、「很有趣,還想報下一梯」。
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18/07/07
調查樣點:番仔澳
天氣:多雲
水溫:27-28度
能見度:7-8米
調查結果顯示,5米和10米處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分別為27.5%和21.9%,以國際珊瑚礁體檢標準分級,5米處為「一般」(25-50%),10米處則較不佳(<25%)。10米處有些地方可觀察到一層很薄很薄的泥,而在一些大岩塊的垂直面反而可觀察到珊瑚長得很好,並且有許多是穗軟珊瑚,而10米處的「其他」覆蓋率也頗高(10%),且多是海鞘。
指標性魚類部分,兩條穿越線都有觀察到的是蝶魚,5米處和10米處的族群密度分別是每100平方公尺1.75隻和3隻。其他則分別還有觀察到石鱸、石斑和裸胸鯙,5米處觀察到的魚類種類較多。而此處相較東北角其他處可觀察到其他較多種指標性魚類,特別是還有大於30公分的石斑,或許是因為此處是瑞芳漁業資源保育區,近期又因為深澳電廠爭議,海巡巡邏較為落實,減少了許多人為活動(例如:潛水、釣魚等)干擾。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部分,兩條穿越線都有記錄到的是馬糞海膽,5米處和10米處的族群密度分別為0.5隻和0.25隻。此外,還有觀察到魔鬼海膽和小龍蝦數隻。馬糞海膽和龍蝦都屬於高經濟價值的物種,遭受嚴重的人為捕撈壓力,可能是因為番仔澳的調查點旁是深澳岬,有垂直岩壁供躲藏,再者,在此活動的人也較少,才有此一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