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已經是第十年帶領志工到澎湖東嶼坪進行生態調查,8日在11位志工協助之下,順利完成調查。儘管仍發現零星魚線、漁網,但整體珊瑚覆蓋率相當良好,指標性生物數量和種類也多,讓志工驚呼連連,深刻感受到落實海洋保育的成果。此次的調查地點分別位於東嶼坪西側、南側與東側。雖然台灣周邊海域低氣壓環繞,澎湖海域卻是風平浪靜,讓志工得以順利完成調查。體檢之餘,志工前往極富盛名的東吉薰衣草森林、廊區、東吉港外和西吉斷層潛水,因有國家公園警察隊常駐在此,執法較為確實,不僅有茂密的珊瑚,甚至還看到在台灣本島幾已絕跡的鉛筆海膽,其他的諸如大石斑、梭魚群、浪人鰺(俗稱jack fish)、大龍蝦等,甚至還有鯊魚出沒,都讓志工驚呼連連,深刻感受到落實海洋保育的成果。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18/6/9
調查樣點:東嶼坪西側、南側和東側
天氣:晴
水溫:24-25
能見度:15-18米
三個地點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地的活珊瑚覆蓋率都高於50%,屬於國際標準「優良」等級。
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硬珊瑚與軟珊瑚)覆蓋率介於63.1-78.8%,最低為東側,最高為南側。根據國際標準,東側和西側都已達「優良」等級,而南側甚至為「極優」(>75%)。南側的珊瑚組成主要以軟珊瑚為主,西側和東側則是以硬珊瑚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南側有些軟珊瑚的表面被疑似藍綠藻附著,有可能是因為水體中的營養鹽較高,若是時間一久,極有可能導致軟珊瑚死亡,值得持續關注。
指標性魚類部分,觀察到最多以蝶魚為主,三個地點的族群密度介於4.5-15隻/每100平方公尺,最低是東側,最高是西側。有可能是西側硬珊瑚組成以桌型軸孔珊瑚或枝狀珊瑚為主,較多蝶魚可以棲息的空間。其他魚類則還有觀察到石鱸、笛鯛、鸚哥魚和裸胸鯙等,以南側觀察到的魚種最多;東側最少,只有蝶魚和裸胸鯙,雖調查過程觀察到至少三隻大於30公分的石斑,因為在樣區外故不列入紀錄。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西側完全沒有記錄到,南側和東側則都記錄到魔鬼海膽和硨磲貝,魔鬼海膽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平方公尺3.25隻和1.5隻;硨磲貝則都是每100平方公尺0.5隻。此外最令人驚艷的,便是在南側記錄到大法螺,族群密度是每100平方公尺0.5隻,幾乎是全台之冠。
此次東嶼坪珊瑚礁體檢結果,不僅珊瑚覆蓋率極佳,其他指標性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也較其他調查地點來得高,或許是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保育有成,然而在三個地點還是觀察到零星魚線、漁網和一般垃圾,顯見多少還是受到人為捕撈壓力,只是因為交通不便,因此較鮮有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