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氣壓的影響下,調查團隊僅能選擇北部的柴口、公館鼻和將軍岩進行調查。今年3月引起軒然大波的綠島油污事件,或許是污染範圍有限,也因為相關人員努力地清除,很幸運地我們並沒有觀察到油污團塊!而將軍岩和公館鼻記錄到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在地業者藍莎潛水詹于瑩推測,極有可能是因為4月之前東北季風盛行,海況不佳,北部海域較不會有人為活動干擾,是以還有魚群聚集。
體檢成果
調查地點:綠島公館柴口、公館鼻、將軍岩
調查事件:2017/4/17
水溫:25-26度
今年綠島體檢因天氣限制,僅能在北面海域調查。柴口保護區的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軟珊瑚)最高,淺處達60%,深處達63.4%;公館鼻和將軍岩的活珊瑚覆蓋率則較低,公館鼻淺處達54.4%,深處達34.4%,將軍岩淺處達46.3%,深處達43.2%。除了柴口深處、淺處和公館鼻淺處達國際標準「優良」程度,其他屬於「一般」標準。
柴口今年的活珊瑚覆蓋率與2016年結果相比略高,但並不是很顯著的差異,可能因為底質並非均質分佈所致。而與過往2010-14期間的數據相較,公館鼻深處和將軍岩淺處的活珊瑚覆蓋率則有略低的趨勢(公館鼻深處2012:60%, 2013:53.1%;將軍岩淺處2010:59.4%, 2012:55.6%, 2013:51.9%, 2014:54.4%),也需要持續觀察。
調查過程依舊觀察到受黑皮海綿及蝕骨海綿感染的珊瑚,也逐漸佔據了大片底質,也是另一關注焦點。
指標性魚類的部份,三個樣點都以蝶魚和鸚哥魚居多,柴口及將軍岩記錄到零星石鱸和笛鯛,其他物種則都缺席。
柴口保護區淺處的蝶魚和鸚哥魚密度最高,蝶魚高達每100平方公尺9.25隻,鸚哥魚則高達每100平方公尺3.25隻。柴口深處的蝶魚數量緊追在後,每100平方公尺5隻。一方面此處是保護區,再者常有遊客餵食,特別容易吸引魚類聚集,餵魚也會使魚類習於與潛水員互動,較少躲避的行為,可能導致魚類族群密度被高估。將軍岩深處鸚哥魚族群密度也不差,每100平方公尺3隻。與2008-2015年相比,三處的蝶魚和鸚哥魚有較高的趨勢。(舉2012年為例,蝶魚每100平方公尺密度:公館鼻淺1.25,深1.25;柴口淺2,深1;將軍岩淺2,深0.5。鸚哥魚每100平方公尺密度:公館鼻淺0,深0;柴口淺0,深0.25;將軍岩淺0.5,深0.25)。
此次綠島調查點的蝶魚和鸚哥魚相較台灣其他地區為多,然而其他物種缺席,與完全未受破壞的珊瑚礁還是有所差距。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部份,三處都記錄到長棘海膽(魔鬼海膽)和硨磲貝。長棘海膽以柴口淺處族群密度最高,達每100平方公尺4.25隻。硨磲貝以公館鼻深處族群密度最高,達每100平方公尺2.75隻,以小於10公分和介於10-20公分的個體為主。台東縣政府在2014年宣布綠島全區禁採小於15公分的硨磲貝,龜灣、柴口和石朗則是全部禁採,不過柴口在樣區內並未觀察到大於20公分的個體。
其他物種方面,柴口淺處記錄到清潔蝦,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2.75隻。公館鼻深處和柴口深處也記錄到馬糞海膽,密度分別為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1.5隻和0.25隻。
海洋動態-魚槍風波
近期漁業署宣佈將修改「魚槍採捕水產動物禁漁區管制措施」草案,規定12海浬外才能使用魚槍打魚,並不得搭船出海,幾近全面禁止使用魚槍打魚的措施引起許多不滿。
許多民眾覺得新規定將剝奪人民的漁權;有學者不贊成全面禁止使用魚槍,認為台灣的規範應當效仿國外,採用以社區為單位的自然資源管理機制,讓台灣邁向海洋公民社會發展;也有學者認為魚槍漁法在漁業捕撈中影響較小,對環境衝擊較低,若以海洋資源保育為前提禁止漁槍,效益不大,應當以漁獲體長、採集數量限制等捕撈規定和設立保護區確保漁業資源永續。
然而台灣珊瑚礁體檢科學顧問陳昭倫研究員指出,依往年體檢調查結果的指標性魚類數據來看,很多礁區的指標性魚類都掛零。陳昭倫認為這顯示台灣漁業資源枯竭,而我國近海各種漁法幾乎都無管制,人民也不願遵守法規,因此魚槍非禁不可。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台灣的海洋公民,你們覺得呢?
無論如何,小編認為是否禁魚槍只是冰山一角。就如陳昭倫文中所說,我們需要「利用這次機會真正面對台灣珊瑚礁過漁的窘境,以科學方法為基礎(science-based),朝向解決問題為導向(solution-based),開啟公民與政府主管單位良性與理性的對話,讓我們海洋法治概念一起進化,找回一個真正有魚的台灣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