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境保育區於2016年5月12日由基隆市政府依照漁業法公告為禁漁區,面積僅有15公頃,基隆市府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曾笑言「這是奈米級保育區」。保育區現只有設籍基隆市之市民及基隆區漁會會員可申請採摘石花菜等經濟型海菜(藻)類,另外,除獲得核准的學術研究及管理單位人員可採捕外,其他漁撈、垂釣等捕撈行為也完全禁止。
今年7月環資也在同一個海灣對岸的番仔澳進行珊瑚礁體檢,相較之下潮境保護區的活珊瑚覆蓋率較番仔澳為高,其他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和數量表現也較佳。常年於本區潛水的潛客也表示,過去這裡的水下滿佈漁線、漁網,珊瑚生長不佳、各類大小魚類也不易發現踨跡,現在明顯感受生態變好。
雖是奈米級的保育區,潮境保育區卻一直頗受關注,成立初期市政府強力執法,成立後又有不少志工協助巡守和清除海底垃圾,在民間與官方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成立時間內,就能觀察到海底生態逐漸恢復生機,日前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跡。現場許多志工感嘆,如果其他保護區也有這樣的執法和監督力量,也能恢復榮景。因為海底生態豐富,每到假日便成為民眾戲水、浮潛和潛水的去處。然而調查團隊在當天也觀察到不當的遊憩行為,例如餵食、捕抓海洋生物進行觀察等。餵食魚類將可能改變魚類行為,一旦魚兒游離保育區後,可能因為親人而被捕抓或覓食能力下降導致存活率降低。而捕抓海洋生物進行觀察,這樣的行為雖然沒有觸法,但是將使海洋生物承受很大的壓力。
不論是不當的遊憩行為,或是頻繁的人為活動對於此處生態的影響,都是需要持續關注的。希望到潮境保育區戲水的的民眾應注意自身與礁盤間的距離,避免對珊瑚造成損害,而遊客的公德心也有待提升。未來我們將持續進行監測,並期望潮境保育區落實禁漁的成效,能成為我國各地保護海洋資源措施的參考。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17/08/19
調查地點:基隆潮境
天氣:晴
水溫: 29度
能見度:8米
深度:5米和10米
調查結果顯示,珊瑚礁覆蓋率屬「一般」等級,淺處活珊瑚覆蓋率為34.4%,深處33.1%,兩處活珊瑚皆以硬珊瑚為主,礁盤上常可見大片表覆形及片狀/板葉狀珊瑚生長。藻類覆蓋率不高,佔4.4%(淺處)及1.9%(深處),偶爾可見海綿,主要為大小不一的馬桶海綿散佈在礁盤上。此外,淺處樣區發現有幾處泥沙沉積的情形,深處則無,值得後續觀察注意。
指標性魚類的部分,蝶魚族群密度為0.25-1.75隻/每100平方公尺、大於20公分的鸚哥魚0.25- 0.5隻/每100平方公尺,以及裸胸鯙0.25隻/每100平方公尺。而最令人驚豔之處,莫過於在深處記錄到6隻大於30公分石斑,石斑族群密度為1.5隻/每100平方公尺,幾乎是近年來全台各樣點之冠,不論是野柳地質公園或位於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內的東嶼坪調查點,都不曾記錄到這麼多石斑。(註:珊瑚礁體檢調查法僅記錄體長大於30公分的石斑。)
雖然保育區的成立時間不長,但在官方嚴格取締及民眾監督之下,護漁成果斐然。在深處觀察時,調查團隊還觀察到成群光鰓燕尾雀鯛移動,景象非常壯觀。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部份,淺處和深處都記錄到魔鬼海膽,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2.5隻(淺)及1.75隻(深)。此外還記錄到馬糞海膽,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0.25隻(淺)及1隻(深),個體之大,直徑幾乎都達15公分,是在其他地方難以觀察到的。其他的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則未觀察到。
環境衝擊部分數據顯示,淺處「一般垃圾」的環境衝擊程度為低度。而不論深淺,都可觀察到枝狀珊瑚疑似被人為踢斷的情形,斷枝散落在礁盤上。
>>相關新聞:「有保育有差」 潮境保育區首次珊瑚礁體檢 公民科學家成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