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限制人為活動 找回野柳海底榮景
野柳10米深處成群的光鰓燕尾雀鯛-志工陳泰佑攝
今(2016)年野柳珊瑚礁體檢正逢北海岸傳奇媽祖文化祭的首日,10位志工們一早由基隆外木山漁港搭船抵達野柳後,從海上望去即可見到前來朝拜的信徒們,在野柳地質公園裡萬頭攢動的景象。相對於陸上的熱鬧景緻,水下也不遑多讓。整體調查結果顯示,野柳活珊瑚覆蓋率達雖屬一般,但較北海岸及東北角其他潛點為佳,然而深處有發現幾株珊瑚白化情形,值得持續關注。指標性魚類雖然族群密度不高,但觀察到不少石鱸、石斑、裸胸鯙這類掠食性經濟魚種。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很少,僅見一些清潔蝦。
近幾年積極帶隊參與珊瑚礁體檢的愛潛水教練楊東陸表示,去年野柳體檢作業安排於八月蘇迪勒後颱風過後,所以能見度很差,珊瑚上也都覆蓋上一層很厚的砂,但今年看起來恢復得不錯,可見只要給大海休養生息的機會,大自然會自行恢復生機。
體檢成果
調查地點:野柳地質公園以南(野柳岬南側)
調查時間:2016-05-15
水溫:27-28度
底質調查顯示,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軟珊瑚)在深處(10m)達36.8%,淺處(5m)達42.5%,屬於「一般」等級(25-50%)。淺處常可見軟珊瑚或群體型菟葵與硬珊瑚競爭空間,前兩者合併計算覆蓋率達26.25%,高於硬珊瑚(16.25%)。深處的能見度低,可能因此處漲退潮受岬灣地形影響,平時水流即強且亂,導致懸浮粒子較多,但是硬珊瑚覆蓋率似乎不受影響,仍有31.25%。另外在10米處有發現一些珊瑚白化的現象,造成的原因是否為水質或其他珊瑚疾病,仍需進一步研究。
10米穿越線尾端珊瑚有白化現象-蕭伊真攝
魚類調查顯示,魚類族群密度不高,但這在我們進行調查的所有地點比起來,種類很多。不只有常見的蝶魚,亦可見到掠食性的高經濟價值魚類,如:石鱸、石斑、裸胸鯙等。另外,5米處有十幾隻體長小於20公分的小石班,惟因體檢只記錄大於30公分的石斑,故未呈現於圖表上。
無脊椎指標物種則只見到幾隻清潔蝦,族群密度為淺處(5m) 0.75隻/100m2、深處(10m) 1隻/100m2。清潔蝦算是珊瑚礁中的清道夫,有時候會和掠食者共存,例如:住在裸胸鯙附近的洞穴,可以撿拾一些掠食者吃剩的屍體,一般屬夜行性的生物,可能因為這裡的海域能見度較低,故白天也很活躍。
相較於去年志工們仍於管制垂釣的區域內撿獲許多漁網、魚線、木蝦等漁具類廢棄物,今年僅見少數已長滿藻類及其他覆著物的舊魚線,本次調查雖然發現許多經濟性魚種,但由於野柳地質公園仍開放給當地持證漁民垂釣,海中的魚種豐富度是否能免於海釣活動和漁業撈捕的影響,仍需進一步觀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