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萬6千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孕育著超過600種以上的蕨類生長(世界上有1萬2千種,台灣就佔了其中的1/20),以土地面積所生長的種類數來看,密度堪稱世界第一,因此而得到「蕨類王國」的稱號。可惜對於擁有如此生態寶庫的我們,對蕨類的認識卻不多,自己也發現身邊許多人也不知道台灣除了「蝴蝶王國」之外,還有「蕨類王國」的稱號。
一般對於蕨類(非樹蕨)的既定印象,多是於地上或是樹上一叢一叢的生長。初次見到海金沙時,其實是在尋找可作為繩子替代物品的東西,因此四處尋找,看到這像藤蔓一樣的植物時,心想這「藤蔓」好可愛,韌度也夠,便運用來綑綁。後來回去查才發現,原以為是藤蔓的植物,竟然是蕨類,而且還有著「世界最長的葉子」之稱,讓人感到相當驚奇。普遍分布於全台低海拔森林邊緣,甚至路旁便可見到其蹤影。有著如此浪漫的名子的海金沙,其實是來自《本草綱目》對於其孢子的敘述:「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而來。
在蕨類的認識上,一般可見到兩種葉型:一種是主要負責進行光合作用的「營養葉」,另一種則是負責孕育孢子生長的「孢子葉」。步道上常見叢生的蕨類,這兩種葉型長相相似,若不翻動葉子看看葉背是否有孢子,很難一下從外表判斷,但海金沙不同,可明顯辨別此兩種葉型。若仔細觀察海金沙的葉子,會發現像粗壯的手指般的營養葉,以及葉子末段有著小小的指狀突起以及孢子囊生長的孢子葉。蔓生的海金沙,那看起來像莖一樣的構造,其實是葉軸,而海金沙真正的莖是和根一起生長在土中,從地面長出來的一整條蔓藤,則是它的一片葉子。由於海金沙的葉軸可以無限生長,眼前看到的一大片的其實是「一片」葉子,這也難怪大家會給它「世界上最長的葉子」的外號。
初次對海金沙的運用是作為簡易的繩子,而近期在野菜學習時,透過社區媽媽的介紹,進一步認識海金沙在傳統上,還可作為編織小籃子,或是揉成團狀可當菜瓜布的替代品。自己嘗試了一下,搭配茶籽粉刷洗碗盤,效果還不錯,不能使用時,丟至菜園亦可作為堆肥,真的是好用又環保,更加佩服傳統各種植物上的運用。在食用上,其嫩莖可食,全草亦可作為涼茶飲用,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效果。鮮葉搗爛調茶油可敷治燙傷、火傷,在野外生活上,若真的有需要時可作為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