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可見松鼠在樹叢間奔跑與跳躍,鳥類快樂的鳴唱以及許多生物穿梭林間尋找食物及生活。到了一片漆黑的夜晚,看起來好像多數生物都找地方躲起來睡覺了,但其實這時候才是許多哺乳類動物開始活動的時間。夜間灰暗的光影,讓我們不太容易觀察到這些生物,也因此讓牠們帶有些神秘感,而夜間中會「飛」的生物更是令人好奇。
一般講到在夜間飛行的生物,大多會想到貓頭鷹這類夜間出沒的猛禽,但除了鳥類會飛之外,還有一種哺乳類,與其說是飛,不如說牠其實是「滑翔」在樹叢間。猜到這次要分享的動物了嗎?牠正是我們俗稱的飛鼠。台灣俗稱飛鼠的動物有三種,大赤鼯鼠、白面鼯鼠以及小鼯鼠,其中以大赤鼯鼠的體型為最大,也是這次分享的主角。
大赤鼯鼠除了體型最大,牠也是分佈最廣的鼯鼠,從100公尺高的小山坡到2600公尺高的森林中,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影。飛鼠並不會拍翅飛翔,但他有一個特殊的構造,就是身體兩側在前後腳之間相連的皮膜,撐開來後加上後方那毛絨絨的長尾巴就像小時候的風箏一樣非常有趣可愛。而為了增加風阻面積滑翔得更遠,飛鼠前腳腕部還有特殊的軟骨結構,可將膜撐得更開。
但想尋找大赤鼯鼠,必須要眼明手快,能聽聲辨位抓蒼蠅,喂~不是啦!是聽聲辨位找飛鼠。除非你知道牠住的洞穴,不然聲音的辨識是非常重要的。在自然谷夜間俱樂部開業時,有時會聽到大赤鼯鼠的叫聲,感覺有點緊湊、尖銳,有點像快速拉拉鍊的聲音。這樣講有點難想像,直接來聽一段聲音吧!(請點連結)。走在步道上,聽到遠方某處傳來這聲音時,只要迅速的拿起手電筒往聲音的方向尋找,說不定有機會可以看到牠們。除了聽聲辨位,只要在相對應的時節,在飛鼠愛吃的果實樹種下守株待兔,也有機會等到牠們前來用餐。而且此時牠們較多會停留在一個枝幹坐穩後,從四面八方抓取食物,相對比較好觀察。
尋找飛鼠住的洞穴可能不太容易,但可以運用人工巢穴邀請生物們進住。自然谷環境信託委託人,透過攀樹技術,於自然谷下方200多歲芒果樹上,放了一個木製巢箱希望吸引貓頭鷹入住。有趣的是,雖然沒有貓頭鷹入住,卻意外的發現一隻大赤鼯鼠進住小木屋。住家附近有自然森林的朋友不妨可以試試架設巢箱,說不定會有許多意外的發現喔!
人類雖然沒辦法像鳥、蝙蝠或是飛鼠那樣的飛行或滑翔,但想飛上天的這個慾望卻很高。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有人運用類似的結構方式,在大腿及手臂衣服以布料連接,從高處跳躍而下時進行滑行,增加飛行的距離並且控制方向。這類「飛鼠裝滑翔運動」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嘗試,但也是目前為止致死率最高的運動,建議還是玩一般的滑翔翼/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