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角鴞

  • 作者 郭貴嵐
  • 日期 2016.10.06

中文名

領角鴞

別名

赤足木葉鴞

科名

鴟鴞科

學名

Otus lettia glabripes

分佈

中國南方、海南島、尼泊爾、泰國及緬甸等地,台灣為特有亞種。棲息於平地及中低海拔森林。為鴟鴞科中最靠近人類居住環境者。

生態

夜行性,黃昏後活動,主食為昆蟲、小型鳥類、哺乳類及兩爬類。春夏夜晚常鳴叫。

特徵

  1. 體長22-26公分。
  2. 虹膜暗紅色,嘴喙呈鉛灰色。
  3. 角羽明顯,身體大致呈灰黑色,有黑褐色斑紋。

補充

近年來校園、都會公園常有紀錄。

有天經過竹林,狗吠聲起,抬頭一看,原來是可愛的領角鴞,牠們頭上頂著一對經常被誤以為是耳朵的角羽,兩隻領角鴞微微睜開惺忪的雙眼,絲毫不理會住在樹下的狼犬鄰居,見來者沒有惡意之後,便繼續呼呼大睡。其實領角鴞的適應力很強,能接受各類型的棲地環境,除了中低海拔山區森林之外,舉凡軍營、都會公園、校園環境等,有大樹的都市綠地都有機會出現,活動範圍跟人類聚落重疊性很高,可說是生活在台灣中,最「親人」的貓頭鷹了。平常在公園或學校散步的時候,不妨留意一下樹上是否站了一坨大灰塵。雖然看起來灰灰髒髒的,領角鴞其實相當愛乾淨呢,經常找尋積水處洗澡。

頭上頂著一對經常被誤以為是耳朵的角羽,絲毫不理會住在樹下的狼犬鄰居,兩隻領角鴞微微睜開惺忪的雙眼,見來者沒有惡意之後,便繼續呼呼大睡。林冠佑拍攝。

貓頭鷹通常不太擅於築巢,牠們需要天然樹洞,甚至是大型附生蕨類當作育嬰房的地基,夠大夠老的大樹與森林比較容易滿足牠們的繁殖需求。而適應力強的領角鴞對於食物及繁殖環境不太挑,因此得以在人類建造的都市叢林中闖出一條路。領角鴞在繁殖季期間,入夜之後會發出間隔大約十秒的渾厚單音:「勿!勿!勿!」,藉由鳴叫聲來宣示領域和求偶。牠們一次會生下2-4顆蛋,約一個月後孵出白絨絨的鴞寶寶,而這段時間親鳥會一起活動,共同分擔撫育後代的責任。不同於森林裡的領角鴞以大型昆蟲、兩棲爬蟲類為主,住在人為環境周圍的牠們,獵物以鳥類及哺乳類居多,並且會利用檳榔樹或大王椰子的葉柄基部、甚至是廚房抽油煙機的通風口來繁殖。國內外有些保育團體會架設人工巢箱作為棲地補償,對於物種保育及教育宣導都有不錯的成效,台灣也已經有相當多的領角鴞使用巢箱繁殖成功案例,有時候還會有飛鼠或是其他生物來光顧呢。

跟人類住在一起,還要面臨什麼樣的生存挑戰呢?

目前台灣所有的猛禽都是保育類野生動物,禁止獵捕、買賣、持有……,但仍然潛在遊蕩貓狗、農藥或老鼠藥間接毒殺的威脅。此外,根據路殺社統計的資料,領角鴞是台灣最容易被路殺的猛禽,主要是因為繁殖期時間需要多的食物,有時候會飛到馬路周圍打獵,適應都市生活的牠們,被撞到的機會也相對高。

小知識

貓頭鷹的形態構造

貓頭鷹的耳朵在哪裡?很多人以為牠們頭上那兩簇就是,其實那是無關聽覺功能的羽毛喔。貓頭鷹跟其他鳥類一樣,頭部的羽毛下藏有耳孔,但牠們兩側耳孔的位置或大小是不對稱的,這樣的特殊構造讓牠們得以準確的判斷聲音的方向及距離。此外,貓頭鷹初級飛羽呈鋸齒狀,具有消音功能,振翅飛行的時候是寂靜無聲的。

贊助

感謝生態綠支持自然谷之星專頁,在此介紹自然谷可愛的居民們,傳遞珍愛、尊重生命的訊息,給動植物們一個完整的家,許萬物一個生生不息的未來。

參考資料

書籍 台灣野鳥圖鑑 陸鳥篇。廖本興。晨星出版社
書籍 台灣的貓頭鷹。曾翌碩、林文隆。台北市野鳥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