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星期一,不曉得除了我之外,還有沒有人同樣為了這天電子報頭條百感交集?──「培訓40名公民記者 為生物多樣性發聲」斗大的標題,說明了今年(2008)生物多樣性環境新聞志工培訓營第一階段的圓滿落幕。
為了培訓更多關心環境訊息的種子,並且讓這些未來的環境尖兵都能有一把犀利的筆、銳利的眼,協會自2006年開始舉辦新聞志工培訓營,每年都邀請環境議題及新聞採訪相關背景的專業講師出馬教學,除了上課之外,最有趣的是第一階段之後的成果發表會,學員將在3週內將吸收到的成果,化為影片及文字兩種呈現方式的新聞報導,分組驗收成果。
培訓營之前 熱線不斷 隔空運功
而活動堂堂邁入第三年,雖然身為協會新就任的工作夥伴,但也能感受到學員們報名的盛況。不過雖然「達成報名人數」的第一關挑戰輕鬆地克服了,負責學務的我仍有許多關卡等著完成;因為研習學員的背景多元、年齡差距也大(從大學新鮮人到國小退休教師都有),這讓學務工作變得很有意思,從筆記型電腦的需求,設定操作GOOGLE論壇,到公視PEOPO平台的申請等。每天都與當時素未蒙面的學員不斷熱線、隔空運功。彼此付出都讓培訓營當天活動更加流暢,也讓我比別的同仁早一步與學員開始培養感情,讓「小易」成為活動當天最紅的工作人員「之一」。
另外,教務的工作也不簡單,今年的總講師制度,是為了讓各有專業的講師,能協調授課內容,讓課程銜接更為順暢。而營隊所聘請的講師都是一方好手,各自的行程都很繁忙,卻仍在活動前再三開會溝通,只為了傳授給學員們最期待也最精準的知識。
回首培訓營 惺惺相惜情難禁

所以經歷過這些之後,看到學員的成果展現,真的是心中五味雜陳,包括籌備的辛苦與圓滿結束的快樂。從當初五十多人報名、四十多人培養訓練、到三十多人結業,這一路走來,訊息中心的同仁們相互扶持、志工伙伴彼此鼓勵,這一個階段只是一個歷程,在面對以後(特別是台灣這樣一個容易煽動、激化的政治社會氛圍)環境資訊的處理上,公民新聞的影響力是很值得期待的。這一次,不但讓外界(學員、講師等)認同協會的努力與熱情,也讓內部的伙伴(資深到資淺)建立起「類革命」的情誼與回憶。而這兩者,都會是轉化成協會文化的無形資本,讓協會在外的口碑與在內的認同都更上了一層樓。
延伸閱讀╱
環境新聞志工培訓營結業式 成果豐碩 http://e-info.org.tw/node/38221
近40名公民記者 為生物多樣性發聲 http://e-info.org.tw/node/37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