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搭著小巴士,欣賞著沿路的稻田風光,順著灌溉田地的溪流彎進了這個以桐花季聞名的客家聚落,昔日先民為在此山間谷地獵捕梅花鹿而搭建屋寮,故社區舊稱「鹿寮坑」。原以為會看見純樸的村落,但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道路兩旁的工業廠房,像這樣農地工地交織的景色,是台灣令人擔憂的國土利用方式。順著道路再往前行,志工在一處在地的信仰中心「石爺石娘」下車,向土地公祈求平安順利,便開啟了一整天的旅程。
把握上午的晴朗天氣,在安全事項宣達完畢之後,志工便戴上手套開始協助這天的農事工作。海梨柑是在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為了讓產量多、果子賣相好,社區的果農習慣以慣行農法的方式管理果園,噴灑除草劑、化學肥料及農藥,卻同時傷害了土地。為了改善在地土壤和環境的狀況,環資會自2014年開始在社區推廣友善農耕,協助在地果農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照顧海梨柑,並與社區的土壤改良場合作,製作天然材料、廚餘所製成的改良土(即堆肥),供給果樹所需的養分。
志工們首先在陡斜的坡地上排站成人龍,將一包包10斤的改良土傳遞搬運至每一棵果樹下。下肥前志工須先將樹頭周圍的雜草清除出方圓1公尺的區域,再將改良土倒出用雙手將土平舖在樹頭。在坡地上搬運改良土著實不易,像做重訓般,不斷地彎腰穿梭在果樹下除草也考驗著志工的體力,在悶熱的天氣中汗水不斷滴下,手臂也因為除雜草而起了紅疹,志工卻能在勞累中找出一番樂趣,「看!這棵我下的不錯吧!」像是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志工互相炫耀著自己得成果,陣陣歡笑聲傳遍山坡。
中午休息片刻後,志工來到全台灣目前唯一的環境信託基地「自然谷」,由工作人員帶領志工認識這片由環境信託所保護下來的低海拔森林,進行一場戶外的生態觀察。自然谷這片約1.8甲的土地曾經可能被蓋上一座納骨塔,後因地主將它買下並透過環境信託的方式委託經營,漸漸演替至今成為林木蓊鬱的樣子。

志工于正穎一家人平常便喜歡到戶外露營,在果園工作時便一邊搜尋著昆蟲的蹤跡,甚至在果園內採集了香料馬告,「平常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在戶外做志工服務,邊做邊玩真的非常有趣!」

這天,志工們不辭辛勞的從各地而來,用實際的行動守護鹿寮坑的土地,希望從這天開始在志工心中種下小小的種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選擇友善環境的食物,也期待能影響更多人投入共同推廣友善農耕。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