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著小巴士沿著山路搖搖晃晃的來到果園,山坡上黃澄澄的柑橘像聖誕樹燈飾一般,垂掛在每棵樹的枝頭末端,往遠方望去則是連綿的淺山丘稜及溪谷,自然生態很是豐富。然而,如同台灣各地的農村所面臨的問題:人口外移與老化。因人手不足,果農習慣以噴灑農藥、除草劑及施灑化學肥料等方式管理果園,除了讓土讓逐漸貧瘠,破壞生態,也影響著社區及下游的灌溉飲用水。果樹下一整片枯黃的草地便是農夫施灑除草劑的證據,環資鹿寮坑守護計劃的專職農夫林冠佑指著對面的山坡,向大家說明如何一眼判斷慣行農法與友善耕作的果園。
環資所經營的果園是由在地農友無償提供使用的,用的是百分之百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人工修枝除草、自製的天然素材堆肥及液肥,照顧果樹的過程有無數的志工參與其中,而這次志工的工作則是一整年的成果驗收。冠佑示範完如何使用枝剪及正確的採收果實後,便是輪到志工上場的時候。
要怎麼判斷它成熟了沒?「剝開吃吃看就知道啊!」志工開玩笑的說著,邊將採下的海梨柑剝開試吃。外皮咖啡色的火燒柑是蟲叮咬所造成的,鋸下過高的細枝可以維持良好的樹型,志工穿著雨衣穿梭在果樹之間,舉頭尋找藏在枝葉中黃熟的果實,一邊也吸收著果樹管理的相關知識。雖然天氣欠佳,但對於志工服務經驗豐富的愛丁頓志工來說仍是小事一件,短時間內共採收下了180斤的海梨柑。

活動尾聲的生態網小遊戲,由每位志工需扮演一個生態網中的角色,並說出彼此角色之間的關係將手上的線牽連成一張網。噴灑農藥會導致蜜蜂消失,蜜蜂消失便無法為植物受粉,身處生態網中的各個環結關係緊密而不可分割,藉由這次海梨柑產季開跑之際,期待讓志工們了解維護生態網健康的重要性,也期待前來參與的志工透過實際行動一起守護土地建康。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