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工作假期?「生態工作假期即是結合志工服務和生態旅遊的度假新形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生態工作假期專案負責人周昭蕊,提供了一個簡潔的說明。在保護生態及棲地的行動中,志工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立起友善的互動方式,而生態旅遊則以「負責任的旅遊方式,顧及環境保育,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

10年來,環資舉辦過大大小小共131梯次的工作假期。汲取每一次工作假期的檢討內容、志工回饋,或是在早期和德商拜耳合作的經驗裡,環資學習到精準嚴謹的活動規劃;每年互訪日本姊妹會明日香的工作假期,看見友善環境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巧思;參加國際工作假期許多新的體驗和感觸,讓環資生態工作假期不斷進化,不論食衣住行育樂,每一次行動都更友善環境。
出一張嘴愛地球
度假旅遊,享受美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周昭蕊表示,實踐負責任的生態旅遊並不難,只要事前跟餐廳溝通好,要求使用在地食材、永續海鮮,生態旅遊照樣可以吃得彭湃。

自備餐具是最簡單、最基本的環境友善做法,環資也會提供環境友善的清潔劑,讓志工清洗餐具。但是考量食物的油脂對環境是一種負擔,在陽明山舉辦的生態工作假期裡,環資選擇將餐具擦拭過後,請志工帶回家再清洗。
在追求環境友善的過程中,周昭蕊推薦一項外帶食物:粽子。她解釋,綁粽的棉繩可以在高溫殺菌後重複使用,粽葉則可自然分解,可說是集友善環境的大成!
衣著也講究 為什麼要拒絕輕便雨衣、防曬乳

在衣著輕薄的夏天,人們常以防曬乳代替衣物阻擋陽光的侵害,但是大部分的防曬乳都會造成珊瑚白化,周昭蕊表示,友善海洋的防曬乳是買的到的,選擇藥妝或是清潔產品時,也需要多留心是否含有對環境造成負擔的成分。
工作手套則是工作假期裡不可或缺的利器,儘管清洗後重複利用,手套總有鬆脫、破損不堪使用的時候,這樣的手套經過志工的巧手,重新剪裁縫製成一隻隻小巧可愛的白熊,由心愛的主人收藏呵護著。
選對住宿和交通方式 用當地的步調旅行

不同的行動方式,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也不同。一開始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在主管單位的同意之下以汽車運送器材,2008年開始改用徒手搬運,一群志工浩浩蕩蕩搬運器材,這樣不尋常的舉動,還曾經遭到民眾舉報呢!一段時間後,常上山的民眾也就見怪不怪了,甚至能向其他遊人解釋,這些是要來移除外來種的志工。
2014年的「雲遊山海工作假期」,環資讓志工自己搭大眾交通工具到部落集合。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在不同的工作假期地點移動,適應各地略有不同的公車系統,用當地的步調旅行,聽車上阿美族婆婆和司機話家常,是最道地的旅遊方式。
寓教於樂 從做中學的工作假期
每一場生態假期都是知識的傳承。工作假期中安排導覽解說,增加自然生態知識,讓旅遊不再走馬看花。周昭蕊說,工作假期通常附帶教育功能,在陽明山移除外來種的工作假期,就像是一場實境秀,池裡的志工們賣力的移除外來種,岸上志工向遊客解說外來種的危害,把握機會進行環境教育。和在地社區的文化交流,讓志工在玩樂中學習,學習傳統生活智慧。透過志工的肯定回饋,也讓居民重新體認的家鄉的美好,增加當地居民參與棲地保育的意願。
這是環資生態工作假期的第一個10年,藉由行動的設計、規劃,讓參與者從「知道」到「認同」最後達成行動上的改變。下一個10年,環資期許讓「工作假期」的觀光旅遊產值成為在地的綠色經濟來源,達成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共創三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