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協會每年進行兩岸交流,邀請對岸的NGO、媒體來台參訪,從簽證、機票到食宿行程安排、接待,都得一手包辦。辛勞的工作人員,沒有鐵打的身體和強壯的心臟怎麼成?是誰如此耐操耐磨耐曬……歡迎「好人葉」出場!
話說才剛退伍沒多久的我,為什麼成了環資老人呢?而且進到協會以後,居然有人叫我「學長」!某天協會的老人在回憶天寶年間事時,大家驚訝發現我居然可以跟他們對話!這樣的感覺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呀。
這就要從2006年開始說起了,想當年(真是老人家的口氣耶)……研究所有一個實習課程的需要,於是在朋友的推薦之下,我進到協會實習,從此展開和環資的不解之緣。
從志工到工作人員
進到協會實習的日子,我主要在信託中心幫忙,因為時間正逢暑假,參與了許多梯次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從原本不知道工作假期在玩什麼,到後來乾脆以生態工作假期作為論文題目,可以想見這個活動多麼有趣,想來的趕快上我們網頁唷(趁機宣傳)!而我也從機動、總務最後變成學務,甚至有電視台要採訪時,我也被抓了過去。
說到工作假期,它是有魔力的,最令人感動的部分,莫過於手與泥土之間的對話,對於長期生活在水泥叢林的我們,這種直接的接觸,重新構築了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進而對大自然產生情感,或許,這就是我們對於自然的歸屬感吧!
於是在退伍之後,想試試看以前從一個志工的角度來參加活動,變成以工作人員的身分來參與協會對於環保的推動,會有什麼不同的發現和收穫!
陰錯陽差到兩岸
為什麼說陰錯陽差呢?原因是我現在在協會主要負責的是「兩岸交流」的工作(什麼!你不是說生態工作假期很好玩嗎?)這就是我為什麼說陰錯陽差嘛。雖然因緣際會之下,我改為負責兩岸環保事務的交流,但在活動籌辦的過程中,依然讓我學到了很多。
在協會過去6年的經營之下,我們透過媒體、民間團體的相互參訪,把很多台灣的成功經驗當成禮物,讓對方帶回去。同時,我們也可接收到對岸最新的環保訊息,彼此交流、學習,也促成了許多美好的合作友誼。
過去一般人認為對岸的環保觀念或政策跟我們有很大的落差,但在我這一年多來的觀察,發現現在對岸由於國際資源的進入,許多觀念及設備其實已經比台灣這裡好多了(例如中國很多城市路上都是電動車,跟台灣滿街的摩托車比實在「綠色」多了)。不過我認為,硬體我們是比不上,但軟體上兩岸還是有落差的,而所謂的軟體,就是如何把環保深植於民心;每每對岸的民間環保團體分享對台灣最深的印象,竟是路上看不到一張紙屑!這對他們來說是多麼不可思議和難以達到的事!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舉辦兩岸交流的原因,台灣過去走了很多辛苦的道路,而我們希望把這些經驗分享給對岸,尤其兩岸這麼近,環境又是互相影響的,如果能讓排碳量也跟著經濟一起快速崛起的中國,促進其更有效率的推動環保,也將是全球之福!
藉由兩岸交流的活動,我認識了許多同樣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也認識了中國許多為自己家園努力的團體,這些經驗是非常難得且深刻的。每次的交流參訪,我們都會舉辦座談會,分享兩岸環保事務推動心得,有興趣,歡迎一起來玩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