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網文章22週年

環資22年:以擴大1/4閱聽眾、守護3%民間保育地來成就生物多樣性

  • 作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陳瑞賓
  • 日期 2023.05.19

今天(5/19)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創會日,身為起初的參與者之一,檢視這22年來,協會雖一路跌跌撞撞,但不曾忘記成立的初衷,努力建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大約30年前,我還在中研院動物所工作,有好些年,我們去做研究調查的海邊、河口、潟湖,都被規劃成工業區、準備開發。老闆跟我們這些研究助理,常常自我嘲諷命帶衰神,才會走到那裡,那裡就被開發、破壞掉,乾脆不要出門好了。但是,真實的狀況是:經濟情勢好,加緊開發;經濟情勢不好,更要開發來促進經濟,開發的腳步從來就沒有暫緩過。

後來,在我老闆的推坑下,我參與了環保運動,目睹許多學養豐富、理性且具理想性的前輩、師長們,被主流媒體冠上環保流氓,或是嘲諷環保人士吃飽太閒。但實際參與其中的我,知道這些行動者並非如此理盲及不切實際,因此,我腦中轉著,究竟要怎麼讓更多人了解環境發生了什麼問題?要怎麼阻止許多虛華不實的工業區開發?我們有沒有機會走在開發的前頭,先守住我們覺得重要的森林海洋和濕地,我們才有機會走向永續發展的路上。

為此,2000年4月17日我邀請了幾位朋友,共同創刊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同時籌組環境信託基金會,希望藉由環境資訊的交流與環境信託的推動來達成這個願景,建構「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當時,基金會的籌備因緣未能俱足,我們決定先籌組社團,在2001年5月19日成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來延續原有的任務及各項工作。

2010年,我們參與彰化環保聯盟保護彰化大城濕地的白海豚運動,透過環境信託和許多環保、保育團體合作,集結了6萬多人的認股參與,說服了馬英九前總統宣布官股不再支持國光石化在大城濕地的開發案。雖然政府至今還不願將大城濕地賣給公民團體做為民間自然保育區。但是,我們推動環境信託的行動,從未停止。

為了建構友善、公平的公益信託制度,我們持續遊說立法院進行信託法、稅法的修法;多次拜會蔡英文總統,爭取執政政府的支持;協助農委會研擬公益信託管理辦法,回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所強調的公私協力,以及民間參與保育區的策略目標。

2014年我們承接由荒野保護協會所轉託的新竹自然谷環境公益信託,透過實際案例來強化和社會的溝通。主動洽詢本會設立環境公益信託的潛在委託人及友會伙伴,逐年增加。年長一點的中生代,除了捐錢出力外,也願意捐出土地;銀髮長輩也開始規劃遺產時,保留部份財產、土地給野生動植物們,達成護生、利益眾生及回饋社會的心願。

青年世代更是伴隨著環境教育(法)20年來的成長,幾乎是理所當然的認同環境保護的重要。而且積極參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推展,也逐步深植到企業內部,也因此吸引更多的媒體投入環境議題的報導。

2020年時,有感於台灣社會關心環境及保育的比例越來越高,進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也要努力加緊腳步,擴大影響力和行動力。我們決定在維繫報導客觀、中立的原則下,要努力將環境資訊傳達至台灣1/4閱聽眾,以進一步擴大民間信託保育地達台灣3%的面積。在配合現行法規的要求下,我們開始討論籌組、轉型為自然信託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不料,2021年遇到攸關性命的新冠疫情大流行,緊接著2022年爆發了烏俄戰爭,糧食和能源短缺的問題更加嚴重,幾乎讓我們停下了大部分的工作。

但是,20多年來的經驗,我們深知「生物多樣性是目前許多永續發展課題的解答。從以自然為基礎、以生態系為基礎的氣候解決方案、健康、食物、水資源,到永續生計等議題,生物多樣性是讓世界重建美好的基礎 」。(引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日2022年度主題宣言)

我們都知道吸碳、固碳,至今幾乎只能依靠「綠色植物」。在全球努力減碳的同時,我們卻看到「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指出,科學家們推估目前全球約有25%的動植物受到威脅,將近1百萬個物種面臨絕種。如果我們不採取對應的行動,在未來幾十年內,我們可能會失去他們。物種滅絕的速度是過去1千萬年的平均值的數十、百倍,而且可能還會再更快。

為了改善這問題,聯合國訂定了2030年前要努力達成的23項指標。其中包含了各國應努力恢復30%已經劣化的陸地、內陸水域、海洋和沿海地區;以及要求各國儘快劃設30%具有生物多樣性或生態價值、效益的陸地、內陸水域、海洋和沿海地區的國土面積做為保護區。

這幾個重要的指標工作,都跟我們多年來努力的願景目標十分契合。

我們更加堅定展開行動,主動積極去守護我們認為重要的森林海洋和濕地,保護我們所賴以為生的生態體系,而不只是在面臨環境開發壓力或生存危機下才被迫展開行動。

2022年5月至9月期間,我們獲得超過20個友會伙伴、1200位以上的師長、朋友及關心保育的捐款支持,達成2千萬法定的基金門檻。這樣的成果不禁讓我們感動落淚,也鼓舞了每一位關心環境和自然保育的朋友。同年12月,在恩典法律事務所的協助下,我們向農委會遞交申設文件,在林務局的協助和農委會會本部3個多月的審查後,由立法院洪申翰委員邀集金管會、法務部共同會商,至今已近半年,尚未取得核可。

遠超乎我們原先以為的2個月申辦作業期程,也讓我們深刻的了解到全國保育工作放在農委會次級機關的林務局底下的保育組,受限於行政機關的位階、職等的高低的影響是這麼明顯。難怪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工作,難以有效擴及到林務局之外的農、漁、畜、水保…及會本部各處室。這也是民間不斷疾呼以保育為核心來整合山林水土的呼聲,從未停歇的原因之一。但放眼國際,其他國家早已用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目標來布署。

這半年來,我們並未因為基金會申辦作業進度延遲而停下腳步。在去年完成阿里磅生態農場修繕工作後,開始邀請學者專家及友會協助台北赤蛙棲地的復育、濕地的維護及外來種的管理。今年正式開啟了信託監察及諮詢委員會,為第二個公益信託案例做準備。擴大自然谷和社區交流,爭取週邊鄰里社區伙伴的認同,參與我們擴大信託保護的區域面積。

就在前幾天(2023年5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農委會改制農業部及其組織法。部本部新增了資源永續利用司,企圖整合農業部所職掌之山、林、水、土…等資源,協調三級機關間的業務以朝向永續利用而努力;生物多樣性保育業務也正式浮上枱面而成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令人期待從農業部的部本部到三級機關之間,都能共同合作,整合保育及永續利用,尊重原住民及在地居民權益,秉持公平互惠原則,落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及框架的目標。

我們將加快環境資訊的觸及和影響力,增加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為目的信託案例,投入更多的能量在社會溝通的工作上,並邀請公部門及各界的參與及合作,回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日的2023年度主題「從協議到協力:復原生物多樣性 (From agreement to action: build back biodiversity)」。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更多存活的機會。

更多文章

【聯合聲明】「違法美麗灣不拆,卻強拆族人家...
【聯合聲明】「違法美麗灣不拆,卻強拆族人家...
2024-10-20
【聯合聲明稿】 「違法美麗灣不拆,卻強拆族人家園?!」 拒絕秋後算帳 捍衛土地...
【聯合新聞稿】行政院應加強推動循環包裝容器
【聯合新聞稿】行政院應加強推動循環包裝容器
2024-07-31
【2024年7月26日 臺北】 自然保育及環境資訊基金會及綠色和平、看守台灣協...
海洋保育法三讀通過!盼海洋資源永續共創多贏
海洋保育法三讀通過!盼海洋資源永續共創多贏
2024-07-12
今(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保育法》,作為海洋國家的台灣終於有一部以海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