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寮坑這樣的淺山環境周圍,不難看到蛇鵰乘著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有一次我們站在辦公室的陽台,看著前面山頭的蛇鵰盤盤盤-三隻、四隻……咦!旁邊這隻好像怪怪的?仔細觀察了一下……是林鵰耶!相較於蛇鵰的沉穩,林鵰的飛行氣質顯得輕巧許多。談起猛禽的辨識,賞鷹人經常用「氣質」作為辨識特徵,這個抽象的描述對於新手們來說實在很難理解,但當你實際在野外看到牠們飛在空中時,扣掉那些不一定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的外觀特徵後,還真的就是那股「氣質」不同啊!
依照農委會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將保育等級分成三級:瀕臨絕種、珍貴稀有,以及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瀕臨絕種也就是俗稱的一級保育類,包括了台灣黑熊、石虎、水獺等野生動物,林鵰是自然谷目前的物種名錄當中,保育等級最高,也是唯一歸類於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先前在鹿寮坑社區的生態觀察中,有幾次有記錄到林鵰路過,但直到去年在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鳥調時,看到林鵰停棲在風水夾望出去的枯枝上,才正式將林鵰列入自然谷的物種名錄中。
林鵰是大型猛禽,身長約67至81公分,翅膀伸展後約180公分,是台灣留棲性猛禽當中翼展最長的,你可以想像一個身高180公分的大男孩,身體躺平後穿梭於林間,沒有矯健的身手是辦不到的。全身幾乎黑褐色的林鵰,飛在空中看起來就像一條黑色大抹布,翅膀相當寬長,靠近身體的基部比較窄,又深又長的指叉可以在飛行時穩定氣流,因此他們不需仰賴熱氣流盤旋,而可以在陰天及雲霧中飛行。
不管是日行性還是夜行性猛禽,都不太擅長築巢,身體龐大的林鵰在繁殖的時候會利用鳥巢蕨、崖薑蕨等大型蕨類附生的大樹,直接將樹枝樹葉舖在這些蕨類上作為巢室,原始天然森林的棲息環境比較容易滿足這樣的需求,因而獲得牠們的青睞。育雛的時候牠們經常「抓別人小孩來餵自己的小孩」,時常可看到親鳥帶了一整巢松鼠或是飛鼠回來慢慢享用,繁殖季期間,光是一個林鵰家族就可以吃掉超多300隻松鼠,而且逾八成為幼獸,牠們對於森林中嚙齒類的族群數量控制重要性可見一斑。
雖然說林鵰偏好棲息於原始天然林,但其實牠們也可以適應淺山環境。近幾年來,牠們似乎越來越常在市郊環境現蹤,有時候看到鳥友拍的照片,檳榔林甚至是101大樓都是牠們的照片背景。牠們活動的棲地類型可分成四個等級:
- 最佳棲地:面積廣闊的天然林,例如福山植物園。
- 次級棲地:深山與淺山之間,有天然林區塊鑲嵌於中,例如坪林地區。
- 第三級棲地:低海拔低度開發,森林與農村聚落交錯其中,例如雙溪、貢寮。
- 第四級棲地:低海拔高度開發地區。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所位於的鹿寮坑社區,屬於第三級棲地。三、四級棲地雖然有林鵰出沒,但由於無法滿足林鵰繁殖所需的環境與食物來源,因此僅有短暫不定期的紀錄。不過,棲地的多樣性對於生態保育來說非常的重要,即使不是主要的繁殖棲地,這些淺山環境仍然提供了野生動物棲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