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更迭,一代新人換舊人,人是如此植物也是如此。您可知在林下的矮小蕨類,其祖先在四億年前可是稱霸陸地森林的優勢植物?當時高聳的擬蕨類植物是森林的主體,我們現在用以升火發電的媒炭便是這些植物炭化而成,這便是「石炭紀(3.55億-2.9億年前)」名字的由來。隨著裸子植物出現,這些高大的樹蕨漸漸被取代,而現在看到的蕨類植物大多都是一億年前真蕨類的後代。我想現在只有在筆筒樹純林中,才能遙想遠古森林的盛況了。
筆筒樹在台灣不算少見,在北部甚至有純林分佈。然而將尺度放大就會發現,這樣的植物在世界上是極其稀有的。在外國連植物都少見,就更別說是純林了。台灣特殊多變的地理位置及地型,造就島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素有蕨類王國之稱的台灣,蕨類種類高達七百多種,這可比歐洲、澳洲或北美洲多上幾倍呢。
筆筒樹為桫欏科的一員,是保有遠古蕨類型態的孓遺植物。在台灣,樹蕨家族共有台灣樹蕨、鬼桫欏、台灣桫欏及筆筒樹四種。而有明顯主幹的成員只有後面三種。其中筆筒樹樹高超過10公尺,是家族中的巨無霸。筆筒樹喜歡生長在向陽潮溼的林邊、山谷或開闊地,常可看他在荒地中一枝獨秀,雖說他有像樹一樣的主幹,但卻沒有形成層,因此筆筒樹的樹徑不會像樹木不斷加粗,然而圍繞樹莖的氣生根正好補足了這個缺點,增加了主幹的強度使之不致在強風中吹折。在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的步道邊可見筆筒樹及台灣桫欏錯落林緣,其中百年炭窯旁台灣桫欏及筆筒樹一左一右的排排站好,正是成為生態解說的好材料。我很喜歡讓參訪者猜猜看誰是筆筒樹誰是桫欏,再讓他們觀察兩者間的差異。咦!你問我怎麼分辨他們?我通常是這樣分辨的:鬼桫欏株高通常不超過一公尺而且又只是二回羽狀複葉,因此可以先分辨出來。而能長的比較高的筆筒樹及台灣桫欏,一位是金髮洋妞一位是東洋美女,甚是好認……。好好好!容我細細道來,筆筒樹是樹蕨中最高的,而幼葉及葉子基部滿佈著金黃色的毛狀鱗片,像極了頂著一頭金髮高挑女子。而筆筒葉子枯萎時便會掉落,在樹幹上留下一顆顆排列有序的脫葉痕。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脫葉痕上維管束孔洞排列的v字紋;而台灣桫欏除了個頭較矮小之外,其幼葉鱗片則是跟東洋女子的秀髮一樣為深褐色,此外台灣桫欏葉子枯萎時會垂掛在樹上,幾層下來像極了夏威夷的草裙,偶爾勁風襲來,草裙沙沙作響,不就是一位臨風起舞的東洋舞姬嗎?
筆筒樹樹形美觀,常常做為景觀植物,在花木市場一株賣價可達數千元至數萬元,然而買賣這件事對熟悉他的人來說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筆筒樹是「華盛頓公約」的二級稀有瀕危植物,國際間的進出口需要許可証嚴格把關。然而在台灣由於數量頗多,尚未被認列為保育類植物,目前法規也僅有禁止砍伐之限制。筆筒樹除珍貴,其用途也多元,他的名字正以因用途而得,早期會將其上半部的莖幹取下去髓,在乾燥後製成美觀耐用的筆筒,除了做筆筒外,其嫩芽亦可做為食材或藥用,而豬舍的柱子、橋墚的支撐有時也會取其為材。但筆筒樹的最大的用途莫過於花卉養殖了。密生樹幹上的氣生根透水性好透氣性也佳,是養蘭的上等材料。花市中販賣的蛇木板、蛇木柱、蛇木屑等便是此物的加工品。不過由於台灣環保意識抬頭,加上國際間的壓力,坊間已有用樹皮或椰子纖維製成的代替材料了。
高經濟價值的筆筒樹除了面臨盜採的危機外,近年台灣發現的「筆筒樹萎凋病」更造成植株大量死亡。此病目前的致病原因及擴散機制尚不甚清楚,僅知有可能為細菌或真菌所造成,並且由象鼻蟲傳播。在2006年初,台灣北部開始發現有筆筒樹患病死亡,起初是葉子不正常枯萎,接著頂端幼芽開始腐爛,最後導致整個植株死亡,切開樹莖觀察可發現髓心褐化腐爛的現象。此病由北向南蔓延,病勢尤以夏季發展最速,而罹病地區的筆筒樹災情慘重,更有甚者可達八成以上植株染病死亡。其勢之猛嚇壞了政府以及學界。在2008年就有學者投入調查研究,而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也與學者合作做為筆筒樹萎凋病的研究樣區。不過直至目前仍有許多未解的謎團:究竟真正的病源為何?以何途徑進入台灣?是進口不慎引入還是原生的菌種造成?而其確切的傳播方式又是什麼?該如何有效防治?這些問題都有待去解答。目前面對染病的筆筒樹只能以預防性砍除、隔離及焚燒消毒等方式處理。現在除了積極研究、努力防堵外,只能向上天祈求筆筒樹能撐過此劫,讓珍貴的活化石能繼續在台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