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自然谷免費導覽時總能聽到樹林傳來樹鵲「嘠、嘎、嘎、嘎」的急促聲或是「嘎-哩-歸」明亮叫聲。但明明是校園、公園中常見的鳥種,在自然谷卻是芳蹤難尋,每當我想要介紹他時,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鳥。只好利用自然谷之星帶大家好好認識他了。
說到樹鵲,我想許多人都不陌生,我們生活的週遭常能發現他的身影:淺山森林、校園、公園及部份開墾過後的山坡地,常常能聽到他的叫聲或看到他在樹上活動。他的體形較大又不太怕人,是賞鳥人很好的入門鳥種。樹鵲的學名為Dendrocitta formosae,前面的Dendrocitta是樹鵲屬的意思。後面的formosae唸起來有沒有很熟悉呢?沒錯!就是「福爾摩沙」台灣。原來1863年Swinhoe先生發表樹鵲時所使用的模式標本(分類學家於新物種命名發表時,形態特徵描述時所依據的標本)便是採集自台灣,因此命名時便以formosae台灣做為他的種小名。樹鵲跟五色鳥一樣是樹棲型的鳥類,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樹上活動,比起林木密生的淺山的森林,樹木稀疏校園或公園反而是觀察樹鵲比較好的地方。
樹鵲的羽衣由黑、褐、灰及白色組成,在色澤上雖不及台灣藍鵲那麼明亮美麗,但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典雅的感覺,我記得在台大唸書時,就曾因為他的氣質而站在樹前凝望他許久。如同其它鴉科的叫聲,樹鵲的聲音說不上好聽,甚至一小群一起叫時讓人覺得吵雜,但他的叫聲卻很容易吸引別人的注意,除了常聽到嘎嘎嘎嘎的急促聲,他另一種嘎哩歸的鳴叫聲帶有奇妙又明亮的金屬音,能穿透樹林傳得很遠,也很容易引發別人的好奇心。樹鵲是個機會主義者,能找到什麼就吃什麼,除了四處飛舞捕捉昆蟲,在樹頭的果子成熟時,他們也會直接在樹上大快朵頤。由於樹鵲十分上相,在公園中偶爾可以看到人類為了拍他以米粒或麵包誘其下樹,但這看似平常的行為卻會改變動物的行為及食性及並減少對人類的警戒心,長期下來反而會影響到他們在野外生存的能力。
每年的三到七月是樹鵲的繁殖期,這段期間親鳥們會在樹木主幹附近樹葉濃密的地方處築巢,至於他築的巢…怎麼說呢?有些隨性!不像綠繡眼會仔細編織,樹鵲的巢感覺就像用粗樹枝隨便堆疊成的淺盤子,當然在巢的內側還是會舖一些細枝或草材增加舒適感,但整體感覺就是很粗糙。雖說鳥巢做得粗糙,但樹鵲對小孩的照顧卻不馬虎:繁殖期時每巢約生2-5顆蛋,由公鳥及母鳥一起擔負孵卵工作,在小鳥孵化後,便可以看到親鳥們忙碌捕蟲,將食物儲存於嗉囊中帶回巢中餵食,在餵食後還會在鳥巢邊照顧鶵鳥,互動十分有愛。樹鵲是一種很好觀察的鳥類,下次碰到他們時,不妨停下腳步看看觀察他們在做些什麼,除了抒壓之外,說不定還能有意外之喜喔!